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好事近 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好事近 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19年辞官离开朝庭,长期隐居浙江嘉兴。小题1: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5分)小题2:请结合全词简析下片的表现手法。(6分)

小题1:朱敦儒在《好事近》这首词中塑造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他化身为渔父,远离红尘纷扰,时醉时醒,以钓鱼为乐,钓的实际上不是鱼,而是一种闲适、自然的生活状态。从这首词中,不难看出,词人高洁孤傲、不向世俗低头的情趣,他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眼前没有权贵的影子,只有水天一色的真趣,可以看作是渔父版的陶渊明。
小题2:下片的表现手法是白描加上拟人,画面感强烈,让夜色降临、晚风初定、钓丝悠闲、新月初上、水天一色、孤鸿明灭构成一组夜钓的长镜头。他钓出的是一轮新月,在天上月与水中月的上下活跃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思接千里之外,像孤鸿一样明明灭灭。由此表达了词人报国忧民的情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2
小题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 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小题2:“晚来风定的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小题1:下片写景动静结合.以静显动.以动衬静。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静,上 下天光,表里澄澈。作者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比闲”“上下是新月”, 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一笔:一只缥 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
第2个回答  2014-11-15

小题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
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小题1:下片写景动静结合.以静显动.以动衬静。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静,上
下天光,表里澄澈。作者用洗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比闲”“上下是新月”,
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一笔:一只缥
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


小题1:结合注释“离开朝庭,长期隐居浙江嘉兴”再结合诗句“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可以知是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小题1:下片手法是动静结合,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静,上下天光,表里澄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4-10
1,①超脱尘世,洒脱自由。"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摇晃着头离开官场,醒醉没有了时间的节制,是个超尘脱俗,洒脱自由的人。②不畏艰辛,不辞劳苦。"绿蓑青笠″"披霜冲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顶着霜露、冒着风雪在田间劳作,是个不畏艰辛,不辞劳苦的人。③闲适悠雅,豁达乐观。"夜来风静钓丝闲″"看孤鸿明灭″,夜暮降临,风平浪静,悠闲地在江边垂钓,别有一翻情趣;月光下一只孤雁或明或暗,感同身受。
词人在词中塑造了一个超脱尘世、洒脱自由、不辞劳苦、豁达乐观的渔父形象。借以表达了词人自由自在、闲适悠雅的情趣。
②下片运用衬托的手法。词人用"钓丝闲″来衬托自己悠雅闲适的心情,用"新月"来衬托自己豁达明亮的心境,用"孤鸿明灭″来衬托自己脱离官场,隐居山林的决心。
第4个回答  2019-04-12
小题1:“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小题2:“晚来风定的丝闲,上下是新月”二句,写夜色降临,微风不起,垂钓的丝线平静悠闲,天上和水中是同一钩新月(1分)。词人表面写“风定”与“丝闲”,内在里是写“心定”与“人闲”(1分)。词人写“新月”及水面的清明,意在表现人内心的清新与通透(1分)。这幅月下独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这幅月下独的钓图所呈现出来的闲适、安详的意境正是词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1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