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传诵千古,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名句的时代意义

如题所述

天下之事,似桑田变幻,如大地沉浮.国家的富强与贫穷,民族的繁荣与落后,对此世人的态度不尽一样.为"贫穷"和"落后"而忧,为"富强"和"繁荣"而乐,大凡是人之常情,而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极有远见,此言就贵在"先忧而后乐".
大概世间总是"忧"与"乐"交织着.自古以来,为天下事先忧后乐的不乏其人:战国的屈子,为国振兴,"虽九死而犹不悔",最终忧死于汨罗江;宋朝的岳飞,"三尺龙泉走天下",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驰骋沙场,屡建奇功;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为乌纱帽落地而愁,却为鸦片输入,白银外流的国难而忧,镇守虎门,誓死禁烟.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被千古传颂.他们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疾呼,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道路……在旧中国,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国难而忧,然而仅是"忧"并不能救国,只有"忧"之余猛然奋起,才有希望.请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点燃星星之火,燃遍整个中华,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那无数的觉醒者追随他们南征北战,死了,"处处青山埋忠骨";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解放后,这些"先忧者"并不因自己先忧而要先乐.他们不求高官与厚禄,却处处体恤国难和民艰.这种品格不下正是集中体现了革命者先忧后乐的精神吗 又有哪一位古代志士能与无产阶级战士相比呢
不仅如此,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能从"乐"中及时找到"忧"的潜在.不是吗,当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时,在这胜利面前,有人"乐"极了,"乐"极则生"忧",如1958年,出现全民烧炭炼钢,田间无人种植的景象.革命家彭德怀为此而忧,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祸害,这难道不是十分可贵的吗
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现代化建设,如果说和平建设是"乐",那么我们先应该看到"忧",因为国家还很贫穷.为国分忧,则要拿出实际行动来,像杜芸芸那样不惜献出父辈遗产10万元,先忧后乐,一片丹心.让我们记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干四化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脍灸人口的名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它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两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辉,跳动着民族的脉搏,孕育着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幼芽。“先天下之忧而忧”,好就好在一个“先”字上,“后天下之乐而乐”,妙就妙在一个“后”字上。“先”“后”对比,何等鲜明,真能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自古及今,确实有不少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启迪下,英勇地奋斗着。宋代名将岳飞,为了抗金保国,收复失地,驰骋沙场。他不畏奸臣谗言,不顾国君昏庸,在被召回朝廷遇害之前,还念念不忘“直捣黄龙,救回‘二圣’,收复大好河山”。此“忧”可谓“先”,其“乐”却在“后”。正因为如此,他才名垂千古,为后世称颂。再如,我国现代文坛上的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国统区用手中笔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解放后,他更加勤奋写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临终之前,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赤胆红心。茅盾先生身体力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待“忧”与“乐”的态度,孰“先”孰“后”异常鲜明。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他们的英名都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为后人称颂。

为什么这些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从他们的事迹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只有从内心里、从灵魂深处饱含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才能先忧国忧民,后考虑自己,甚至不考虑自己。假如没有这种爱国爱民之心,很可能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历史上祸国殃民的也是不乏其例的,像宋代的秦桧、明代的吴三桂、清代的李鸿章等等。他们卖国求荣,残害忠良,将祖国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民族的敌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种人哪有一点中国人的气味!他们的作为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背道而驰,他们早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今天,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仍然需要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美德。“四化”大业,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勤勤恳恳,冲锋在前,为“四化”大厦增砖添瓦,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只有这样,才算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化”建设,成功在望,振兴中华,前程似锦。我们要为祖国“四化”多做贡献,必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正是:忧国忧民品质高,自私自利众人抛,若问原因在何处,“先”“后”二字见分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5
范公当时写的是他自身政治态度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优秀政治家的共同理想,在今天来说仍有它的积极意义。那就是作为领导人就应该奋斗在先,带领群众实现成功,享受最后共同的乐趣。
第2个回答  2009-08-05
应该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的精神,反映了其为天下着想的崇高品质。
第3个回答  2009-08-05
应该说这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期待,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新时代
第4个回答  2009-08-05
这是他的一种情怀,你也可以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一时激动,一时失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