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邪不压正》是姜文导演的电影,其中有哪些隐藏的梗?

如题所述

我觉得《邪不压正》是个好故事,导演也很有才气。接头暗号 A:“您还等什么呢?”;B:“c'est la vie”这里的“c'est la vie”是法国谚语,中文译为“这就是生活”。这句话通常是用在较为消极的事情发生时,用于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鼓励自己或他人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难处,也要坦然笑对生活。


这个梗其实是贯穿全片最重要的两个梗之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一直是我们自我安慰最常用的借口之一,您不是要报仇么,您还等什么呢?因为xxxx等等的原因,我现在还不能报仇,我要冷静啊,这就是生活。


我国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皇帝的象征是龙,而潜龙可指代太子。明朝之后是清朝,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是溥仪,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并没有推翻清朝,最终将清帝逼退位的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所以片中才有“武昌不过打了几枪,真正推翻皇位的是哥几个”一说。蓝青峰其姓取自明初大将蓝玉,也就是明初四大案中的“蓝玉案”的主角。介绍完上面的背景,再结合片中的剧情,基本可以推断出影片的背景,1937年,溥仪已经被日本人接到东北,扶持成立伪满洲国并登基为皇帝。朱潜龙则是因为十几年前和日本人合作,成为北京一霸,想借着明朝皇帝血脉的名头在北京称帝。片中出现过一副画像,正是朱元璋的画像,朱潜龙还与画像合影,为了表明自己和朱元璋的血脉关系,还特意只用侧脸并伸长下巴,甚至连胡子都和朱元璋整得一模一样。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元朝的首都也就是大都在北京,后来朱元璋一路北上攻灭元朝,把北京改名为北平。并留下儿子朱棣镇守北平。后来因为朱棣与南京即位的建文帝之间的矛盾反叛并攻灭了南京的政权后,定都北平并改名北京。而后明灭清随,北京一直都是那个北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10

姜文携新作《邪不压正》回归。这又是本季度最期待的作品之一。

《邪不压正》是姜文的第六部作品,也是继《让子弹飞》、《一步之遥》之后民国三部曲的第三部。影片改编自张北海的武侠小说《侠隐》。

剧情大致分为明线和暗线。


  明线是李天然在美国受特工训练回国接受任务,他一心想亲手砍杀师兄李潜龙和日本特务根本一郎,报十五年前他们杀师傅全家的血海深仇。

暗线是抗日志士蓝青峰在暗里布的一盘棋,把李天然当棋子,欲把汉奸除掉,把日本军挡在北平城外,为救国抗日作自己的努力。

依旧是民国,依旧是抗日。依旧是你们熟悉的姜文式表达。


  熟悉姜文电影风格的影迷们都知道,姜文的电影隐喻颇多,下面在此为大家整理了影片中那些不得不知道的“梗”,看懂这些梗,或许会有利于你理解剧情。


  01 高处和屋檐


  姜文对高处,本身就有很大的向往。这是姜文关于老北京的记忆和情感,更是他标志性的画面感体现。


  《太阳照常升起》里面,疯妈一犯病就往树上跑,最消停的时候是站在屋顶用温州话念“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总在屋顶晃悠,还跳了一把烟囱。

而在《邪不压正》里面,屋檐仿佛才是男主李天然所走过真正的“路”。姜文也曾说过,是有意把屋檐上和屋檐下划分为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头顶上的那个世界更自我、更纯粹。走上屋檐,这里是李天然和我们的安歇之处。

02 自行车和“飒”

姜文对于自行车的情怀,其实应和了那一代人关于“飒爽英姿”这个词儿最好的注脚。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拉帮结派的老北京“胡同串子”,人手一辆线条分明的“大二八”,那是姜文对于“风华绝代正当时”的追思。

《让子弹飞》,更是特意地留出了一段笔墨,通过“老二”和“老三”对于自行车的描述,勾勒出土匪和妓女这些底层人对于未来的憧憬。



而在《邪不压正》里面,李天然峻拔的身影,配着高大的自行车在胡同间疾驰。这一次自行车又被姜文赋予了新的寓意。

03 枪和“呼吸”

姜文的电影从来没有大规模战争场面,枪是所有战斗可兹利用的武器。

《太阳照常升起》里,唐老师最终用一把猎枪瞄准了偷情人。枪可以不射击,仅仅作为一种威慑、一种理念而存在,它有持枪者的道德。

 《让子弹飞》里,周韵饰演的“花姐”,就是用两把枪表明了爱与死亡的关系。

而《邪不压正》里,所有想要的炸裂,所有渴求的冲击,都伴随着枪响,一声一声地敲击在观众的心脏上。

04 孩子气和幼稚

人到中年,王朔不写了,崔健唱不动了,冯小刚只能用老炮儿的方式再打一架,可是只有姜文,一如既往的少年气。《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撬锁溜门,打架泡妞的熊孩子马小军。 《让子弹飞》里面老六跟陈坤争论到底吃了几碗粉,像小孩子打架。 而《邪不压正》里,李天然口口声声地说要为师父一家报仇,可是一转身就忘到后脑勺,跑到街上玩,不仅丢了一个钱包,还染上毒品。偷了刀和印章,为了好玩和快感,做了很多不顾后果的举动。这些可笑幼稚的行为,是看姜文电影的一个最大乐趣。

05 女人和性

 姜文笔下的女人,往往带着一股咸湿的热度和情欲。但是他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是有些“神化”。姜文眼里的女人,是一团摸不清的雾,永远先他半步,成为他指路的明灯。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风情万种的“米兰”,她不是又哭又闹的花瓶,是主动表达,主动选择生活的人。

 《让子弹飞》里拿枪指着土匪的“花姐”,都是一个北京“老炮儿”对女性的终极幻想。

而在《邪不压正》里面,一朵白玫瑰关大娘,一朵红玫瑰唐凤仪,都在关键时刻给李天然闷头棒喝的人物。06 血和暴力

 开枪必见血。姜文对于血的喷洒,从来毫不吝啬。枪响是听觉刺激,而血液的迸溅是对视觉最直接最有力的冲击。

《让子弹飞》里远程狙击、近距离爆头、大刀劈过画面。

《鬼子来了》里,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

 在《邪不压正》里,姜文终于舍得让男主角放下身段,和仇人进行拳拳到肉的决斗。如何能让死亡,流血也变得荒诞,有趣,这是从姜文脑子里源源不断流出的。

姜文是浪漫主义的,看他的电影也不是看反映的社会问题,而是看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看他把满到已经溢出来的想法告诉你。

不要去预设或者预想。他总会有一些让你很意外的,邪乎的东西出现,让你看着停不下来。这是给予观众最珍贵难得的礼物,也是致命的吸引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09

电影名《邪不压正》,一个咱们平常经常可以见到的成语,字面意思是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

  但放在电影中就有更多的内容了,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原来是《侠隐》,因为姜文觉得侠隐谐音瞎眼,就改了名。

 电影中讲述江湖门派弟子李天然为师门复仇的故事。李天然是这个小江湖门派的小师弟,因为大师兄不满师傅把掌门之位和小师妹都给了小师弟,勾结日本人灭了师傅一家满门。

  而李天然被一位医生所救,逃亡到美国,在美国接受了特工训练之后回国复仇。最终将仇人手刃的故事。

很典型的武侠故事,被灭门、逃亡、学艺归来、大仇得报,可能这种模式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故事的背景年代很有心意。

  30年代以后的北平,江湖人士不得不散的散,隐退的隐退,再高强的武功已经不是枪炮的对手。很多江湖人物就从“武林”归于民间。

  这恰好是个江湖时代的转折点,旧的江湖道义规矩都在遭受冲击,传说中的江湖也在瓦解之中。而主角就是“老江湖”的产物。

  他虽然也接受了美国先进知识的影响,但在他的心目中那座江湖一直没有变,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行事准则,信奉师傅和他说过的江湖规矩。 即便他的大师兄卖国求荣,残害恩师一家,他也要坚持用江湖的方式了解。在他的心目中有一杆自己的秤,或许就是电影的名字“邪不压正”。

 而在中国的武侠文化中,“邪不压正”或许就是一种江湖信仰和道义,在所有仗剑江湖的武侠故事中,真正的内核都是“邪不压正”。

  哪怕一时一地的魔高一尺,也总会有道高一丈等在前方。在李天然的江湖里,善恶有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朱潜龙勾结日本人是卖国,杀掉师傅一家是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就是电影中“邪”的代表。 而李天然虽然逃亡在外,看上去也没有朱潜龙荣华富贵活的轻松,但结局终究是邪恶受到惩罚,结局还是朱潜龙被李天然杀死。

  邪不压正就是落在李天然的复仇故事上,李天然复仇成功也代表邪恶被正义惩罚。

  再说回“侠隐”,电影中的侠不只是李天然一人,裁缝姑娘关巧红、神秘莫测的蓝青锋都是此类人物。而隐就是隐于北平这座城。

第3个回答  2019-12-09
电影中,故事背景是七七事变发生的1937年,李天然入京时刚好是冬天大雪。现实中帕梅拉在1937年1月被谋杀。

李天然入京火车经过的东南角楼,在当时被洋人称呼为“狐狸塔”,在现实中正是帕梅拉被发现尸体的地点。

蓝青峰请朱潜龙吃饺子的时候,朱潜龙的手下通报有个美国人叫帕梅拉被杀,朱潜龙只能出去调查此案。现实中,侦查此案的中方负责人是北平公安局东南分局侦探队的韩世清队长,他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严厉打击日本和高丽人贩毒。电影中,朱潜龙曾经有过涉及日本和高丽人的案子,并且枪毙了几人。

李天然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电影中曾经出现过在北京协和医院解剖尸体的镜头。而现实中,负责解剖帕梅拉尸体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病例实验室。
第4个回答  2019-08-11
《邪不压正》里,所有想要的炸裂,所有渴求的冲击,都伴随着枪响,一声一声地敲击在观众的心脏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