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国企高管贪婪家

如题所述

警惕荣正帮助国企高级管理层实现贪婪野心
——读荣正编写的《资本的价值》有感
繁一

荣正是上海的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出了本《知本的价值》一书。书的副题说是“寻找企业家的价值”。

翻开书后发觉书里大捧仰融,他的融资办法,他的华晨汽车,他的智慧。现在想想有点可笑,事实证明,仰融不过是个盗窃犯。就像《南风窗》总编秦朔那本《大结局》一样,里面也尽是这个对仰融的高调,可惜,作者的笔墨,看上去没有独立的见解。财政部企业司的一位官员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华晨系是国有资产。”辽宁省方面也明确表示,仰融是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一位知情人士说:“在整个华晨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资本主体的承载者——基金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仅给了华晨很多政策,还帮助华晨得到了所需的贷款,解决了很多问题,平息了许多风波,可以说,没有基金会,就没有华晨的今天。否则,仰融是何等精明的人,为什么会在国内时反复强调:华晨是国家的呢?”

《知本的价值》一书里有个链接,有意思。仰融当初把华晨汽车弄到海外上市后,有人问,谁是大投东?他说:我仰融和一班兄弟行不行?有人又问:“那么有没有税单?”没有税单就是资金来源不明。仰融知趣,于是就不做大股东了。心虚过后又后悔,说又购进多少股票,使自己成为华晨汽车最大的个人持股者。说普通股民希望老总持股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呵呵,他懂得要得利,舆论先行的道理。
书里还提到“恒源祥”老总刘瑞旗实现了MBO(管理层持股),说他用9200万元购买了企业股份。说资金来源是下家销售商提供的。他自己没有多少钱,因为他自己说过去是拿工资的。收购完成后,刘瑞旗持有恒源祥51%股份,3位合作伙伴占39%,黄浦区国资局占10%。此后,刘瑞旗继续收购黄浦区国资局持有的恒源祥股份,比例增至61%。“恒源祥”自己没有工厂和实业,只是一个以运营品牌的专业公司。
那么就得问,当初收购时,他有没有税单?为什么下家们提供收购资金?他们之间有什么交易?没有媒体追究这个问题,只是对刘瑞旗成为最大企业股东,实现管理层持股,一片叫好。那么,这里面有没有圈套?我这个门外汉感觉有。近日传,“恒源祥”拟借壳上海三毛。不扎实经营,我很为“恒源祥”担心,不过因为是消费品牌,能够做多大,是个问题?假以时日能够证实,那么都是资本运作惹的祸。

上市公司有这样几种结构性质。
1、像黄山旅游那样完全的国有企业。黄山旅游是一套人马二套班子,股份公司老总又是黄山管委会主任,县长级别。他们不存在高管个人持股问题(没有人提?)。
2、像新希望那样完全的民营企业,高管不存在个人持股问题(不必要)。但部分民营企业老总“瞒天过海”之术运用之完美,也像国企高管持股那样,走的是“高空钢丝”。实德系的徐明就是个例子:徐明1992年21岁时下海,注册大连实德机械工程公司,便拿下了大连站前胜利广场、星海湾移山填海、金石滩国际高尔夫球场为代表的30多个大型土石方工程,到1995年大连实德塑胶工业公司成立、实德集团成立,完成了实德的原始积累来看,其发家无一不是靠与政府的密切关系而实现的。公共建设项目的土石方工程历来是建筑行业的超级肥肉,不需要什么投资,更不需要什么“理念、高科技”,交给谁做谁就能挣大钱。这些项目通常的做法是,想办法从政府手中获得这些项目,然后把它转包给有施工能力的施工单位,自己坐地收钱,或干脆通过租用施工机械的方式自己来做。徐明与政府是什么关系?
3、似乎再下来就是私企与国企不分的企业。华晨汽车可能就是例子。而“恒源祥”老总刘瑞旗以为是他个人完全使企业走向巨大,老总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是种别有用心。纵观出问题的企业老总,都是这个逻辑。健力宝的老总就是这样倒下去的。眼看着他起来眼看着他倒下。最近有人在说海尔企业。
仰融说他首富第三,可是企业做的如何?
金杯汽车市场很少看到。而中华汽车,有人说,远看四十万,近看三十万、开车门二十万,发动汽车十万。他是完全的股票玩家,拜金主义者,说得严重点就是盗窃犯,而不是真正的企业家。那个杨斌也是。德隆是否也是,要调查?不是实干家的企业家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者。
“应该说,仰融是个财经方面具有雄才大略的战略家,他的许多思路,今天华晨仍在执行。但仰融‘以汽车为手段、以金融为目的’的运作模式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这种把资本扩张作为目的,为融资寻找动听题材的做法,使团队无心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实业,到头来只会葬送掉一个企业。这一弊端已经反映在中西药业上,本来还年年赢利的中西药业,被中科创业和华晨两大资本高手‘亲密接触’后,已经‘ST’了,站在了退市的边缘”。一位接近仰融的人士如此评价仰融的功过。
想做MBO的高管,有许多人基本是这个思路。他们有权但没有大钱,个人欲望过度膨胀!于是,如何使手中的权变成巨大的财富?是国企别有用心高管们思量的事。而他们就这样完全有可能不断出事的。
荣正极力推荐国企高管做MBO,有从中分一羹的目的。

河南有个富裕的南街村,村里没有失业者。村长是全村的带头人,拿普通基本工资,待遇与别人无二。他的妻子在村里的宾馆洗衣房工作。虽然像他这种人极少,但像仰融这样的人又太多了。张端敏可能是第二?尽管他没有直接拥有巨大的海尔股权,但他正在思量这个问题。危险正在开始。

我只是有点奇怪?为什么所有的新闻单位的报道,对于上市公司高管的成绩总是看成某人的个人超能量的发挥,相信他们的任何高调,而看不到他们给自己的盗窃采取的办法?明显一点就是:企业被吹嘘成巨大,可市场就是见不到畅销产品。那个蓝田、华晨好像就是这样。一位华晨员工的说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想法:“我们对仰总的看法很复杂,一方面感谢他对华晨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又高兴看到他的离开。公司今天做汽车,明天弄生物制药,后天又搞航天技术,让我们根本看不清未来。” 其实仰融一直用概念项目套资金。目的:仰融在想通过资本扩张,稀释国资股权。

如果仔细排查,股市里有许多这样的案子。德隆系的真面目总有一天会被揭开的。我想:这正是股市的价值明显与市场的价值背离的原因之一。怎么不使人对股市信心下挫。

有报道说:仰融之后的华晨开始真正的生产。同时对于仰融有可能还回国的说法,相关人士给了一致否定的说法。
“仰融走了,但华晨却开始前进。在过去几个月中,华晨实现了‘以汽车为手段,金融为目的’转变为‘以金融为手段,汽车为目的’的战略性调整。三个汽车制造平台上不断传出佳音:2002年8月推出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中华’牌,在短短几个月内销售已超过8000台;在轻客方面,除继续保持金杯海狮在国内领导地位外,还适时推出和‘丰田’技术合作生产的商务车‘阁瑞斯’。同时在高端领域,该公司与宝马公司合作在国内生产的宝马3系也将于今年下线。华晨新董事会宣布,华晨将一心一意地做汽车,用10年的时间‘使华晨汽车集团成为国内汽车产业中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汽车制造商’。”

现在的商业大老没有经商成功的背景,完全靠自我奋斗(黑的白的都利用)。社会转型期,我们普通老百姓需要提高警惕,防止被利用。媒体更有这个责任(不能跟着唱高调)。西方人认为人是不完美的,需要某种机制制约大老,他们的诚信令人怀疑。私下里,能经过我的批判的,才是可信的。我好像是个左派,狷介的人。呵呵。不知道国外的MBO是什么样子?荣正的发展很快,老总郑培敏才三十出头,很年轻,他的伎俩就是傍大款,这本书里有股欢天喜地的味道,我不相信他,MBO只能实现部份国企高管野心家的贪婪。

【注释】
一、“仰融事件”中涉及“股权争议”的“华晨”是指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以下简称“华晨中国”。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CBA),是一家在香港、美国上市的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持有“华晨中国”39.4%的控股权,公众持有56.9%的股份,仰融、吴小安、苏强等董事持有其余的3.7%股份(仰融已于2002年6月将其所持股份出售并套现)。
华晨中国于1992年10月在美国纽约成功上市,融资8000万美元,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
所谓“股权之争”,其实是指作为“华晨中国”大股东的“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华晨中国”的39.4%股权归属问题。仰融说公司70%是自己的。

二、2002年12月18日,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沈阳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1.44亿港币收购原“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持有的14.4亿股CBA(华晨中国)股份,占全部股份的39.45%。同时给吴小安、苏强、洪星、何涛9.45%的认购权。仰融出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7
真正的国企高管贪婪家不存在。
人们眼睛是雪亮的,苍蝇老虎一起拍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