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原理

b55c45rqtvqttvb75q7547555

磁悬浮原理:磁悬浮技术的系统,由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4部分组成,其中执行器包括电磁铁和功率放大器两部分。

假设在参考位置上,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扰动,就会偏离其参考位置,这时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参考点的位移,作为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将检测的位移变换成控制信号,然后功率放大器将这一控制信号转换成控制电流,控制电流在执行磁铁中产生磁力;

从而驱动转子返回到原来平衡位置。因此,不论转子受到向下或向上的扰动,转子始终能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扩展资料


超导斥力悬浮:

除了抗磁质外超导体处于超导态时,由于迈斯纳效应磁通不能穿透超导体,其磁化率等于-1,所以其满足布鲁贝克推论的条件,这种悬浮称为超导体斥力悬浮。

超导钉扎悬浮:

对于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来说,其具有钉扎效应,当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处于混合态时,非理想第二类超导体可以俘获并钉扎磁力线,与磁场产生钉扎力,利用钉扎效应也可以产生磁悬浮,这种悬浮称为钉扎悬浮或者量子悬浮。

涡流悬浮:

对于常规磁介质,比如弱磁性材料,其相对磁导率接近于1,当其表面或者内部产生涡流时,相当于产生抗磁效应,使物体等效相对磁导率小于1。

当然涡流悬浮也可以利用,楞次定律来解释。涡流悬浮通常使用交流电源、电磁铁和导电的弱磁材料比如铜、铝作为悬浮物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磁悬浮技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7
编辑本段空间电磁悬浮技术简介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模拟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悬浮技术已成为进行相关高科技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的悬浮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悬浮、光悬浮、声悬浮、气流悬浮、静电悬浮、粒子束悬浮等,其中电磁悬浮技术比较成熟。
电磁悬浮技术(electromagnetic
levitation
)简称EML技术。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高频电磁场在金属表面产生的涡流来实现对金属球的悬浮。
将一个金属样品放置在通有高频电流的线圈上时,高频电磁场会在金属材料表面产生一高频涡流,这一高频涡流与外磁场相互作用,使金属样品受到一个洛沦兹力的作用。在合适的空间配制下,可使洛沦兹力的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通过改变高频源的功率使电磁力与重力相等,即可实现电磁悬浮。一般通过线圈的交变电流频率为104—105Hz。
同时,金属上的涡流所产生的焦耳热可以使金属熔化,从而达到无容器熔炼金属的目的。目前,在空间材料的研究领域,
EML技术在微重力、无容器环境下晶体生长、固化、成核及深过冷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有三种类型的磁悬浮。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常导电式磁悬浮,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超导电动磁悬浮,这两种磁悬浮都需要用电力来产生磁悬浮动力。而第三种,就是我国的永磁悬浮,它利用特殊的永磁材料,不需要任何其他动力支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磁悬浮列车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14.html?wtp=tt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8-27
��结合磁悬浮列车的原理来说说磁悬浮原理。
��磁悬浮列车利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由于磁铁有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一种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使车体悬浮运行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吸引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phyer/blog/item/c946d1a2703cb2accaefd0df.html

第4个回答  2009-08-16
利用了超导现象,就是在车底安装了超导磁体,通电后,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因为是悬浮的,所以摩擦系数很小,速度可达430KM/h。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