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还是“人闲?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6卷本)中,王维《鸟鸣涧》一诗,第一句是“人间桂花落”,而在其他文本中都是“人闲桂花落”。不知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两种解释似乎都讲得通。

人闲和人间都可以.其实这个有3种版本
但我认为人闲意境更好,才能与下联相符。如果一定要说是“间”,那就得说:“月间桂花落”,才能与下句的意思相连贯。

《鸟鸣涧》为王右丞《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其一,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1]。除宋蜀刻本与其它版本差异较大之外,其余版本仅于首句第二字上有异(为说明清晰,相区别部分采用繁体表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备要》清乾隆刻本《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丛刊》初编 集部《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

三种版本首句第二字分别作“闲”、“间”、“闲”。按“闲”既读“艰”音,表间隙、中间之义,又读“咸”音,表空闲之义。当“闲”表前一义时,后世(指秦汉以后)[2]常写作“间”,因此“闲”、“间”二字是古今字关系。当“闲”表后一义时,人们常借“闲”字为用,也就是说“闲”与“间”是通假关系。这说明,“闲”、“间”、“闲”三字在实际书写中常常是混用的,而这种状况是一直持续到汉字简化才告结束的。

这样一来,对这首诗首句的理解就有两种说法。一是把“闲”理解为“闲”,那就是“人闲桂花落”;一是把“闲”理解为“间”,那就应是“人间桂花落”,有人更直接把这句解为“桂花落人间”之倒装[3]。那么,在这句诗中究竟应作“闲”解呢?还是应作“间”解?

我以为,“人闲桂花落”与“人间桂花落”置于诗中均理通文顺,各有意境,但比较而言似作“闲”为优。

“人闲桂花落”以“闲”饰“人”。右丞之“闲”与陶靖节之“闲”言相似而意不同。靖节之“闲”重于闲暇、闲适;右丞之“闲”则意指禅静、无心。“人闲桂花落”之“闲”饰“人”之余亦合“桂花落”三字。人无心而静,花无心自落,人任自然,花亦自然,点染出一派空灵静谧。虽云极静,却非死寂。人虽无心但身处画中,花落、山空、月出、鸟鸣均为人心所感。心虽如止水,仍观照万象,于静寂中蕴生机,于微尘中现大千。明·吴宽《书画鉴影》云:“右丞胸次洒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俗尘气。”虽言其画,亦合其诗。

“人间桂花落”虽云“人间”,实无人气。超然出凡,置身画外,动静皆无关乎其心。全诗之意境空灵味少而冷寂意多,几近清冷。或谓“人间桂花落”更近释家之“空”理,然右丞此时尚未遭安史之乱陷贼之辱,虽好空门,其诗中禅意亦不应如此清寒。

何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闲”饰“人”,以“静”饰“夜”,前呼后应,语言上较“人间”更为整饬。故我以为作“闲”字更佳。

清·刘熙载云:“五言无闲字易,有余味难。”[4]右丞此诗却“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幽淡已极,却饶远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0
"闲"字更有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