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

是为了记念谁的呢?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纪念人物:介子推

介子推情操高洁“深冤峻迹”,使晋文公自悔与感恩不及,才有了“寒食节”,就是在告诉世人:为人不可昧着良心,要知恩图报;做人不可忘恩负义,不然是会受到良心谴责的。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人性的基础。

二十四节气里的清明节,是作为中国传统的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节日。随着历史演变,成了纪念先辈、缅怀先祖的重要仪式的日子。

民间俗语说:清明节,大似年。可见,在传统的中国农耕社会,清明节的多重含义,是与春节一样受到重视的。

寒食节,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似乎淡出了人们的思想,远离了世人的视线。其实这个节日就在清明的前一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4

寒食节是为了记念介子推。春秋时期,周朝晋国【现山西介休县,本人早年曾远足至此,并参拜了介子庙】人。一个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跟随逃亡落难的主公【晋文公重耳】。在主公饿得快死的时候,竟把自己大腿肉挖割下来,汆汤奉食以救主公一命。在介子推等一批臣子帮助下,重耳在逃亡19年后,终于当上了晋文公。君臣们高呼万岁论功行赏时,唯独介子推却缺席了封赏大会。

历史上最多的解释说,介子推“不言禄”,就是不要高官厚禄。反正他是带着自己老娘,跑到一个叫绵山的深山老林里,隐居了。

晋文公这就不干了,不带你这样玩的。想当年在那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难险阻的逃亡岁月里,你介子推不抛弃、不放弃地跟随自己,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如今,自己得到国王宝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亏待这个介子推的。

为了能找到介子推,晋文公也可谓是煞费苦心,最终在别人的建议下,放火烧山。即使这样,最后找到的却是介子推母子烧成炭的枯骨。

晋文公伤心欲绝,懊恼不已,对介子推深为愧疚,将他们母子残存的枯骨,葬于介休绵山,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因为烧山日子就在清明的前一天,后来晋文公号令国人,把这天作为对介子推的祭日,全国这天都不要生火做饭,只食冷食,以此来缅怀他的高风亮节,告诫自己这种错误的做法,对这位忠臣的“峻冤”深表遗憾。寒食节是为了记念介子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8-14
寒食节---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或几天,说法不一。寒食,顾名恩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还得从寒食节的来历说起。传说春秋时代,晋国(今山西省)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他们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申生是晋献公第一夫人生的,被立为太子。晋献公的后夫人俪姬为了让自己生的儿子美开当太子,阴谋害死了太子申生。为了避免后母骊姬的迫害,公子重耳、夷吾分别逃往国外。晋国贤臣介子推(又叫介之推)等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过流亡生活。有一年,重耳在断伙绝粮的流亡生活中生了大病,贫病文加,使他十分困苦。为了给重病体弱的重耳增添营养,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吃,使他恢复了健康。晋献公病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同室操戈,重耳在狄国、齐国、秦国流亡十九年后,在秦国国君穆公的帮助下,兴戎起衅,打败了已当上晋国国君的公子围(重耳的异母兄弟),得立为晋国国君,史称晋文公。重耳当上了国君之后,对跟随他流亡过的人都按功封官行赏。可是,唯独把对他有特殊帮助的介子推忘记了。介子推十分伤心,决心不再见重耳。他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隐居去了。介子推的手下人知道了代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一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他回想起在流亡国外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忘记了对他奖赏,心里大力不安。接着,重耳赶紧派人找介子推。不久,差人禀报:介子推已进绵山隐居了。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然而介子推却避而不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个大孝子,他根据别人的建议,火烧绵山,留出一条小道,想趁林中起火后,介于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的。可是,一连烧了三夭三夜,数十里森林被火烧为焦土,仍未见介子推母子的人影。大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他母子双双抱庄一棵大树烧死了。晋文公对此内疚于心,十分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椎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后人又把界休县改为介休县。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火饶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举烟火,进冷食,后来,人们又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3-21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第4个回答  2019-09-12

曾黎和你聊聊寒食节的“恐怖”由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