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什么?

如题所述

燕歌行

高适 〔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24

《燕歌行·并序》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翻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 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 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 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 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注释
元戎:主帅,指幽州节度使张守。
金:钲,行军乐器。
极边土:临边境的尽头。
胡骑句:意谓敌人来势凶猛,像疾风暴雨。凭陵:侵凌。
身当两句:意谓战士们身承朝庭的恩遇,常常不顾敌人的凶猛而死战,但仍未能解除重围。
铁衣:指远征战士。
玉筋句:指战士们想象他们的妻子,必为思夫远征而流泪;玉筋:旧喻妇女的眼泪。
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这里泛指东北边地。
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


赏析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全诗简炼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 质:“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 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死 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 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领导。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 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大名篇,千古传诵,有口皆碑。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2

【《燕歌行并序》全文翻译】: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早中晚三时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作品原文】:

《燕歌行并序》

唐代: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词句注释】:

①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②御史大夫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735)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③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

④残贼:残暴凶恶的敌人。

⑤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⑥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非常,特别。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赐,一作“借”。

⑦摐(chuāng)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摐,击打。金,行军时用来节制步伐的钲。榆关:山海关。

⑧旌旆(pèi):军中各种旗帜。一作“旌旗”。逶迤:曲折行进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⑨校尉:武官名,官阶次于将军。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

⑩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此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旗西北一带。此处并非确指。

⑪极:穷尽。

⑫凭陵:逼压欺凌。凭借威力,侵凌别人。

⑬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⑭“美人”句:将帅们还在帐中观看美人歌舞,不能身先士卒。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

⑮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

⑯斗兵:能战斗的士兵。

⑰“身当”句:因为受到了皇帝的恩德礼遇,所以常常藐视敌人。恒,一作“常。

⑱铁衣:借指将士。

⑲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

⑳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

㉑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㉒边庭飘飖(yáo):指形势动荡、险恶。一作“边风飘飘”。度:一作“越”。

㉓绝域:更遥远的边陲。茫:一作“黄”。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一作“无所有”,一作“何所有”。

㉔三时:早晨、午间、傍晚,代表一整天。时,一作“日”。阵云:战云。

㉕声:一作“风”。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用的铜锅,夜间可用来敲打巡逻。

㉖血:一作“雪”,一作“徒”。

㉗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㉘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爱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不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作品赏析】: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创作背景】:

《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此诗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734)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作此诗。


【表达主题】: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名家点评】:

    桂天祥: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批点唐诗正声》)

    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

    蒋仲舒:“少妇”以后,又是一番断肠情况。(《唐诗广选》)

    邢昉: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卷九)

    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如一匹衣着,宁令稍薄,不容有颣。(《唐诗评选》)

    黄周星:此是歌行本色。(《唐诗快》)

    吴乔:诗之繁于词者,七古、五排也。五排有间架,意易见;七古之顺叙者亦然。达夫此篇,纵横出没如云中龙,不以古文四宾主法制之,意难见也。四宾主法者,一主中主,如一家惟一主翁也;二主中宾,如主翁之妻妾儿孙奴婢,即主翁之分身以主内事者也;三宾中主,如主翁之朋友亲戚,任主翁之外事者也;四宾中宾,如朋友之朋友,与主翁无涉者也。于四者中除却宾中宾,而主中主亦只一见,惟以宾中主勾动主中宾而成文章,八大家无不然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士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壮土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馀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围炉诗话》

    吴煊、胡棠: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唐贤三昧集笺注》)

    沈德潜: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龟龙百变,又不可以一格论。(《唐诗别裁集》)

    宋宗元:沉痛语不堪多读。(《网师园唐诗笺》)

    赵熙:常侍第一大篇,与东川“白日登山望烽火”首非但声情高壮,其于守圭有微词,盖于国史相表里也。(《唐百家诗选》)

    方东树:“汉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昭昧詹言》)

    高步瀛:(《旧唐书·张守圭传》)曰:“二十六年,守圭裨将赵堪、白真陁罗等假以守圭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邀叛奚馀众于湟水之北,初胜后败。守圭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捷之功,事颇泄”云云。达夫此诗,盖隐刺之也。吴曰:二句最为沉至(“战士军前”一联下)。此殆刺妄奏克捷之事(“死节从来”句下)。(《唐宋诗举要》)

第3个回答  2022-03-31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是。唐朝时期的人就称自己为汉人,这才将本朝称为汉家,因为在东北的边境上受到侵扰,战事又起,将士们为捍卫国土,辞别家人,开赴战场,去消灭来犯之残暴的侵略者。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

效命国家,征战沙场是男人的本色,我们的这些战士本就勇猛无比,纵横天下,更何况国家还给了我们很高的待遇。古代是以家天下思想为指导,所以,天子也代表一个国家。摐敲的意思。

锣震震,战鼓咚咚,一路就开到了山海关,战旗迎风飘舞,在碣石之间呼啦啦作响。这个时候情报官带来了消息,敌国的军队在他们大王的指挥下,已经到了狼山了。边疆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风雨声夹杂着敌人骑兵兵器的碰撞声都传了过来,大战即将开始,不禁让人神经收紧。

前方的战士与敌人厮杀,有一半的人已经战死在战场上了,可是将军们却在帷帐中欣赏着美人的歌舞。颇让人产生那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感觉。这是对血腥的揭露。战争从春天打到了秋天,荒野上的青草都已经黄了,月光下驻守在孤城上的士兵越来越少。

国家给了我们那么高的待遇,本来可以不费力的就把敌人打回去,可是我们竭尽全力打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把敌人打败。悲壮、苍凉,还有义愤,读之让人感伤。身穿铁甲已经在边疆辛勤驻守很久了,远征的丈夫独自啼哭,满目泪水止不住的流满双腮。

在城南以北孤守的妻子思夫心切,肝肠欲断。远征的丈夫频频回首家乡,不知何日回转。从豪气冲天,到感慨悲壮,再到柔肠百转,细腻的刻画了一个出征归来之人的心里变化过程。边境缥缈遥远,怎么可能轻易的来来往往。

绝远的边域苍凉荒芜,哪里寻得着人烟呢。此时更让人产生那种凉意顿生寒彻骨之感。边关之上已经被杀气笼罩了三个季节,两军阵前的杀气犹如乌云压顶。风泣之声阵阵传来,好似巡更的梆子声灌满耳中,不时让人惊厥

看着手中的白刃飞舞乱血纷纷,自叹道,既然是为国而战,为国而死,还追求什么功勋呢?没去过战场,你是没看到那种无法形容的征战之苦,到现在,我们很怀念,也更希望能有李广那样爱惜士卒的将军。由此看出,阶级矛盾在当时的军队中也显得非常突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19

【《燕歌行并序》高适全文翻译】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作品概述】

《燕歌行·并序》是唐朝词人高适所写诗词。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一方面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另一方面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作品通过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的内容,抒发了对艰苦的战争中将士们的同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作品原文】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2),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3)。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5)。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6)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7),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8)。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9)。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0)。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11)?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2)。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13)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


【词句注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2.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3."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汉将:指张守珪将领。"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4.摐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榆关:山海关。逶迤:连绵不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5.羽书: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6.凭陵:逼压。

7.穷秋:深秋。腓(一作衰):变黄。隋虞世基《陇头吟》?quot;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8."身当"二句:一写主帅受皇恩而轻敌;一写战士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人的包围。

9.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10.城南:长安城南,当时是百姓居住区;蓟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此泛指东北战场。

11.边风飘飖:一作边庭飘飘,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宁。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13.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14.李将军:指汉将军李广,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又体恤将士,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创作背景】

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

自开元十八年(730)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唐幽州节度使赵含章是个贪婪无能之辈,不能抵御。二十年春,信安王李伟率军胜契丹,二十一年春唐五将兵败,六千余唐军战死。同年十二月,张守珪为幽州节度使,胜契丹,次年受封赏。开元二十六部下兵败。张隐瞒败绩。高适此诗所写即这场历时多年的战争。

【作品赏析】

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

1、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

2、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

3、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

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名家评点】

《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唐诗快》:"此是歌行本色。"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