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南宋末代史崖山海战十万军民为何不背水一战而纷纷跳海殉国呢?

如题所述

首先这是个伪命题,崖山十万军民宁肯投海也不去和元军背水一战,这句话毫无道理。

第一,崖山之战是在抵抗之后才投海的;

第二,崖山之战本身就是背水一战;

第三,十万军民大多都是皇室后宫与百姓,军士不足;

第四,崖山已是最后的绝境,就算打退了张弘范的进攻,元军还会派更多的军队来,南宋流亡朝廷毫无胜算,与其失败被俘,像宋微宗、宋钦宗那样受尽侮辱,人格丧尽,不如投海自尽,保留最后一丝尊严。

德祐二年(1276年)在宋恭帝投降元朝后,宋度宗在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企图彻底灭宋,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宋端宗赵昰称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

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耿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宋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改元“祥兴”,以陆秀夫为丞相,主持政务;张世杰为太傅,主要护驾;文天祥为少保,在外发展军事,三根支柱苦苦支撑大局。赵昺登基以后,陆秀夫和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投降元朝的将领张弘范率元军攻打到崖门,并对南宋水师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一场事关南宋生死存亡的海战一触即发。面对巨大压力,宋水师主帅张世杰昼夜苦思破敌之策,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准备“背水一战”,下令尽焚陆上宫殿、房屋、据点。又下令将千余宋军船只以“连环船”之法,以大绳索一字形系于海湾内,并将末帝赵昺的“龙舟”置于战船之中。

由于久攻不下,元军用水师封锁海湾,断宋军水源与粮食。宋军士兵吃干粮度日,饮海水引发呕泄。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元将张弘范预备猛攻,将其军分成四队,在箭雨下驶近宋船,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军中无主帅的宋朝军民在宰相陆秀夫指挥下继续与元军作战,一直坚持至三月十九日,终因赵昺困于千船之中而无法突围,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恐君死臣辱,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崖山海战遂告结束,延绵近三百年之大宋王朝宣告灭亡。

抗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伟大的财富,强敌入侵时,总有人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正如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所以,崖山之战本身就是背水一战,本身就是弹尽粮绝的绝地一战,不存在什么不反抗不殊死一拼的说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因为当时这十万军民其实根本无法冲出去,即便冲过去等待他们的要么是死要么是被俘虏,所以在万灰俱灭之下他们才选择跳海殉国。
第2个回答  2020-12-25
是因为当时南宋的军民知道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不想再做无谓的抵抗了,所以纷纷跳海殉国。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因为崖山地形险峻,张世杰没有守住崖山的崖口,导致作战是进退两难,被困在上面,断水断粮,就算背水一战也只是全军覆没的后果,所以他们选择跳海殉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