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 生命的价值

如题所述

只有以一些珍贵的事物作为目标,生命才有价值。

——黑格尔

在黑格尔的观念中,个人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因为个人不是一个大的整体。个人必须纳入到一个更大的整体之中,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有价值,所以他强调民族概念,因为民族是一个更加全体的概念。同时他更强国家,因为国家是一个更大的整体。

只有以一些珍贵的事物作为目标,生命才有价值。

黑格尔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缩写为G. W. F.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去世时是柏林大学(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长。

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以下为黑格尔经典语录: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存在即合理。

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使之与他人相齐。

人们往往把任性也叫做自由,但是任性只是非理性的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决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的洁白。

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凡是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现实的。

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什么是悲剧?悲剧就是善的冲突。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光顾他。

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世上大概有两种人,“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拥有,另一种人毕生致力于有所作为。”一心渴望拥有,一旦没有达到目的,就会失落、痛苦和绝望。心无旁骛,专心 于 事业的追求,就会忘掉许多烦恼,找到许多努力过程中的快乐。默默耕耘的人其实是最智慧的人。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多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过多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 及 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

存在就是合理( Only in the state does man have a rational existence).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

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

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

爱情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它不只停留在性欲上,而且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秀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人类从历史里学到一个教训,那就是没有学到任何教训。

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没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有所成就。

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只有当精神在一种相当绝对的支离破碎状态下重新找到 自 己,他才赢得它的真理。精神作为这样一种肯定的事物,并没有逃避否定的事物……同样,当虚假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它也不再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个性像白纸,一经污染,便永不能再如以前洁白。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

智慧之鸟的猫头鹰, 在文明的暮色中才开始起飞。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有一些宝贵的东西作为它的目标时,生活才有价值。

只有一个人能理解我,但他也不能完全理解。

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其中 还 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如果你生活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 死 ”!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他是他自己本身的目的他自身中有一种无限的价值、一种永恒的使命。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 全 世界、统治全世界。

真理是在漫长的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

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婚姻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伦理性的爱。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 。

真理诚然是一个崇高的字眼,然而更是一桩崇高的业绩。如果人的心灵与情感依然健康,则其心潮必将为之激荡不已。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所有者)。

(快递恢复正常后即刻发货)

|更多阅读|

目刻艺栈,现已有优质正品艺术画册、美学、生活相关书籍400多册,且不断上新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从哲学角度看生命?那是生命只能是一种荒谬啊。最后尼采不是帮我们总结了吗,做好人与做坏人,阳光都能晒在他脸上,那么多道德的构思,道德的批评,到最后发现决定权与之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从哲学角度看生命多多少少有点沮丧,还是别吧。

哲学最主要的还是方法论,或者说哲学的主要贡献还是在于它是提供人们方法,或者说是在划明渠道。但就像你去公园一样,你不应该只停留在去公园的道路上,虽然道路是很美,也不该只为道路而停留,你还有要去的地方就是公园。

同样的,东方的佛家也一直为这条道路而努力着,“人们为明白佛教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而争论不休,而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解决。以这样一些词语提出来的这个问题,只对于一个西方人有意义。只有在西方,哲学就像数学或植物学一样,是知识的一个简单分支,哲学家是一个‘先生’,通常是一个教授,他在他的课程当中研究某种学说,但他一回到自己家中,就完全像他的公证人或牙医一样生活,他所传授的学说对于他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没有丝毫影响。只有在西方,宗教在绝大多数信徒心目中只是一个小房间,人们在某些日子、某些时刻或某些严格确定的场合打开这个小房间,但是人们不待有所行动就又小心地关好它。如果在东方也存在一些哲学教授,则东方的一个哲学家乃是一个根据其学说而生活的精神师傅,身边围着一群意欲效仿他生活的学生。他的学说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智力好奇,它必须通过自己的实现才有价值。所以,探讨佛教是一种哲学还是一种宗教又有什么用?它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将佛陀引向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

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以最简单的方式给佛教下一个定义,应当首先将它视为一条路。这条路的目的乃是达到人们所说的“完善”、最终的认识、觉醒,或者用专业的话说是“佛陀的境界”。

佛祖最后的日子曾经说道:我今生从未传法。那就是担心人们会因为纠结道路(佛教方法),而忘记了最终的目的。事实也是的,很多人还是把佛教的经书供奉起来,却从不打开看看里面的内容,认真觉知佛陀的言语。

我们在回归主题,哲学现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认识”一词中,还有另一个方面。这也就是我将要称的苏格拉底精神。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智慧乃是知识的结果。在他看来,没有本能的智慧或道德。一切来自认识。智慧和道德正是从知识中分流出来的。古代的各种哲学乃是这样一些哲学,在那里,达到某种形式的智慧和幸福、达到人们所称的“至善”的途径——也就是说通过与对于他人的美德和对于自己的幸福的同化,以到达一种彻底的平衡——来自一个科学的认识,来自古代人视为一个科学认识的东西。这是不是大致就是在你发现佛教的时候,佛教表现的特征?当你师傅对你说,所谓认识,即是要认识到事物的最终本质时,我敢说,这个认识是一个宏大的规划!因为这同时包容了对于外部世界所有现象的认识,对于你自己的认识,并巳或许还有对超自然事物的认识。

但后来的哲学精神渐渐地走向了极端,他们试图去寻找一种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论调,来强行把人们拉到“至善”这个点上,那些就是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走进了“参拜佛经”的死胡同。他们忘记了分流的重要性,只记住了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不是一就是二。

这里还是我们在西方哲学的整个历史中遇到的一种提问法。有时现象存在并且就是实在性,这是人们所称的经验论的或现实主义的派别。有时现象是个彻底的幻象,这是人们所称的绝对唯心主义,例如十八世纪的贝克莱的哲学。有时现象是一团混乱的相互连结的事物,但在这众多事物中因果关系又是彻底虚幻的,这是休谟的哲学。有时现象本身不是个实在性,它是一种综合,是我们所不认识的、在现象背后的本身的实在性与人类精神的建造活动——这是由实在性本身所提供的原始物质与人类精神的创造能力两者的中间结果——的一种相会。换一种说法,它一半由外部世界所提供,一半由人类精神所建造,是同时真实的。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理论的粗略概括。所以说,外形的所有情况在西方哲学中都被考虑过了。
第2个回答  2020-11-01
200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书,其题目为《西方死亡哲学》。《和雅》杂志主编孙博红先生最近与我联系,告诉我他曾读过我的这本书,并希望我为《和雅》写一篇关于西方哲学家生命观的短文。《西方死亡哲学》着重谈的是西方哲学家的死亡观,虽然由于生死一如的缘故而与西方哲学家的生命观息息相关,但西方哲学家的生命观和死亡观毕竟分属两个概念领域,从而有不同的理论视角和理论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独写一篇阐述西方哲学家生命观的文章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生命问题是人类文化的核心问题。《周易》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之谓也。无论是观乎天文,还是观乎人文,都是人类的生命活动,都是一种人化活动。离开了人类生命活动,是无所谓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各门科学所讲的归根结底都是一种人类生命活动。哲学,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中心点和着眼点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活动。

然而,在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生命,天上飞的小鸟有生命,地上爬的蚂蚁有生命,海中游的鱼儿有生命,甚至花园里的小草也有生命。佛教所讲的“众生”或“有情世界”显然是把人之外的动物包括在内的。那么,人的生命与其他类型的生命的区别究竟在那里呢?西方哲学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家断言,人的生命的根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他们有一个最普通的说法,就是“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说法,在西方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凡有生命的事物都有灵魂,不仅人有灵魂,而且植物和动物也都有灵魂。植物的灵魂被称作营养灵魂,因为它只具有消化与繁殖的功能;动物的灵魂被称作感性灵魂,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感性知觉和欲望功能的缘故。人类的灵魂则被称作理性灵魂,因为人的灵魂不仅具有营养的功能和感知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思维或推理的功能。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那个“几希”不是别的,正是人的“理性”。所以,他给人下了一个在西方哲学界千古流传的定义:“人是理性的动物。”西方近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思故我在”,讲“自我”不在于人的身体而在于人的“心灵”的。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之所以主张人是理性的动物,主要出于下面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人由于具有理性而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从而能够在深层次地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比较充分地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其次,是为了使人能够摆脱感性欲望的束缚,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过一种有高级趣味的有道德意蕴的生活;最后,是为了使人获得自由,过一种像庄子所说的那样一种“物物而不役于物”的“逍遥自在”的生活。
第3个回答  2020-11-02
按照“王庶文讲坛”以往的风格,一个主题的文章一周内只会更新一篇,不过关于尼采我觉得很有必要一次性将他讲完,才能体现其逻辑性,所以今天的文章可以与昨天的接上,欢迎大家扩展阅读昨天关于尼采的“上帝之死”。

我们先进行简单的复习:第一、尼采沉痛的宣告“上帝之死”,并不是在欢呼新世界的到来,而是在感叹人们用自己编造的虚假思想杀死了上帝;第二、尼采认为西方自古流传的形而上学也属于虚假思想。

既然形而上学是虚假的,上帝也已经死了,这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那么人应该怎样面对虚无呢?今天来看看尼采的“超人理论”。

人类面对虚无的途径是找到真实,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呢?尼采认为: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是人类唯一真实的东西,也是人类唯一能够战胜虚无的途径,掌握这种力量的人,就是尼采眼中的“超人”。

尼采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前两者是问题,后一者是解决方案。

铁锤哲学
尼采认为:人生是虚无的,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比如:我们从小到大总会有人告诉我们,在终点尽头会有一颗糖果,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到努力获得这颗糖。

在现实生活中,这颗糖是不存在的。自从苏格拉底以后,理论学家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信仰、信念来说明现实世界之上有一颗糖的存在,就是超脱人类更伟大的意义。比如:基督教说的天国;佛教说的涅槃;道教说的成仙成圣等等。

在尼采看来这些理论掩盖了人生虚无的真相,让人们陷入虚假安慰的幻觉。尼采要揭露这种虚假,于是他将《偶像的黄昏》一书的副标题定为“如何用铁锤来进行哲学思考”,他决定要用批判的铁锤将以前的理论所创造的意义全部砸碎,让人赤裸裸地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直面虚无的绝境。

关于这一点我们当代中国人似乎很有体会,一切的理论和信仰都被无情的推翻,人们还是渴望寻求一丝慰藉,所以金钱主义大行其道,不过在尼采看来金钱同样是靠不住的,是虚无的。

积极的应对
当人们赤裸裸的站在虚无面前时,人类应该怎么办呢?糖果是假的,生命没有了意义,人类一直信奉的真理成为了幻觉,人们惶恐不安,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慰藉。当然,所谓的慰藉都是虚幻的。

唯一真实地东西只有人强健的生命力,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那么人类也将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变为积极的虚无主义。在消极的虚无主义看来,没有了
第4个回答  2020-11-01
在我看来,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为社会做贡献,发现自己的极点。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探讨,自己活着是为什么,生命的价值又是什么?其实这是一道哲学题。生命的价值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创造。

生命脆弱。人生无常。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疾病爆发等等都会使人死亡。那么,我们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就应当带着感恩的心,珍惜自己拥有的,追求美好的理想,为人生目标不懈奋斗、开拓进取。

同时,让我们爱着的人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爱。这样,我们才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精彩。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地活着,而始终没有明白活着的价值和意义,那么,简直是白在这世上走了一回。

所以,生而在世,不要碌碌无为,要尽可能为这个社会留下自己的一份力,这样也能得到自我满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