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儒学与政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5
中国的儒学的发展,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国内外儒学界对儒学或者说儒家思想发展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学术观点,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根据我个人的研究,最普遍的有四段说、新旧儒学说等等。

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六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当然,如果要细分的话,在这六个发展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也还是可以再分出若干个小的发展阶段来的,但这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下面,我将自己对儒学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心得综述如下:

一、 中国儒学发展第一个阶段 儒学的萌芽阶段,儒家思想的起源于周公时代

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纣后不久过世,传位于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辅助。“儒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侠闻”。意思很清楚,就是说先秦鲁国是儒教盛行的地方,当时的鲁国在文化制度层面实行的是儒教治理国家模式。这与晋国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叹曰"周礼尽在鲁矣!"不谋而合。也清楚说明了“周礼”与“儒教”的紧密关系,也可以说儒教是周礼的社会实践模式,也是其历史意义的治国实践的传承延伸。

鲁国的第一代先王周公旦制作了《周礼》,并因为周公在西周的特殊身份地位,而以《周礼》赋予西周国家的君王的“礼乐征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 尊尊而亲亲 ”的理念实践治国模式。后来鲁国历代君王不折不扣遵循照搬,所以鲁国比较完好的保持周礼的治国模式。这就是后人称作儒教的治国模式。应该说在当时的鲁国,主流社会对《周礼》儒教是十分笃信的,其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力在鲁国这片土壤中扎根开花结果,影响了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儒生,包括影响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子。于是孔子依据周礼内容创建儒家学说。 所以,说到《周礼》儒教,人们不禁就联想到儒家学说,说到儒家学说,人们不禁联想到《论语》,都有承前启后的渊源关系。有一种说法是,《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在教他的学生研习《周礼》时候的感言集句,在孔子生前并没有成书,是他的学生整理汇编后出书的。所有的集句的中心内容都是与西周《礼制》中心内容没有区别,其思维理念一脉相承,
第2个回答  2020-10-15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孺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棋式已崩解,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活拨的文化多元发展。其中既有儒、玄、释、道二学二教的相争相补、胡文化与汉文化的冲突整合,而且还有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相互并立与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确乎面貌大有差异,此种情形淋滴尽致地表现在它们各自的子系统上。
1、经学方面——北方沿袭两汉旧经学,南方上接魏晋新玄学
汉代经学嬗变为魏晋玄学,门阀士族的南迁,将玄学主流也带到了江南地区。一时间,玄学清淡之风盛行江南。与此同时,玄学在北方却几近绝响,一般以汉代经学为主。南方文士大多濡染玄风,释玄兼综,儒玄“通达”,经学上注重义解发挥,探寻玄学义理。而北方的学术,则仍严守汉儒师法,注重名物训诂,以章句集注疏通经义。北儒学祟实际, 不尚空言, 耻谈新理, 基本上恪守东汉经师之家法, 以训话章句说经。南儒学则重思辩, 轻实沽, 热衷言新理, 喜以义理说经。“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南人学问,清通简要”。“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 穷其枝叶”。南北面貌大不相同。
2、佛学方面——南方偏尚玄学义理,北方重在宗教行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亦分为南统与北统。南方上承魏晋以来的系统,偏尚义学。讲才之“义理”。北方下启隋唐以后的宗派,重在宗教行为,重视“坐禅”、“苦行”一类宗教实践。“宋声、魏人,南北两都:宋风尚华,魏风尚淳。谆 则寡不据于道,华则多游于艺”。神清所论,大致概括了重思辩的南统佛学与重实践的北统佛学的不同特点。南方的僧人在佛教“义学”之外,还兼通儒学、老庄。北方僧人承袭汉代“佛道”遗风,也与儒学经师发生关,但不密切,他们倡导致用力行,也用谶纬和阴阳术数。最初翻译佛教经典的文体也南北风貌各异。南方佛经译风文体较为华丽。北方佛径译风文体质而朴实。实质即北方的质朴与南方的浪漫。
3、文学方面——北方舍文尚质,南方抒情创新
南方文学以诗见长,重视抒情,重视形式美, 重视创新。诚如刘勰所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北方文学舍文尚质,叙事简直,偏长于发展应用文。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