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冬至尾,冷得迟”是真的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这么暖和?

如题所述

天气预报是百姓生活、工作中备受关注的一件事。那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人们靠什么预测天气呢?其实靠的就是长期和大自然打交道所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被人们总结成朗朗上口的农谚和俗语被广为流传。马上就冬至了,农村有句俗语“冬至尾,冷得迟”,说的是真的吗?为什么今年冬天这么暖和?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冬至都在公历的12月22—23日,农历就不一定了,因为有的年份有闰月,今年的冬至在农历的11月27日,也就是11月的尾巴上。

农村有句俗语“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就是说如果冬至这天要是正好处于这个月的月初,那么整个冬天都会很温暖;若是冬至这天处于一个月中间那几天,那么这个冬天就有可能特别寒冷;那冬至处于一个月最后那几天呢,冬天会冷的比较迟,容易发生“倒春寒”。这里的月初、月中、月末都是指农历。


11月5日下午中国气象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叶殿秀就表示:根据会商预测结果,今年冬季,我国是冷冬的概率几乎为零。有人会说,今年不是暖冬吗?怎么和俗语说的对不上呢?难道俗语说错了吗?


大家别急听我来分析一下,冷冬与暖冬,多是按照一个冬季气温的平均值来界定的。很多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暖冬现象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而形成暖冬的主要原因。但即便冷冬大概率不会出现,但并不意味着极端低温不会‘现身’,气候变暖正导致着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倒春寒”就是一种,初春气温回升较快,但是在春季后期却突然出现持续的低温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特别大。

分析了这么多,大家也看明白了,这个俗语说的并没有错,看来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的。但在这里,我还是要提醒农民朋友,暖冬虽然暖和,但也有一定的危害,一是暖冬土壤蒸发量大,易发生干旱,要注意浇水;二是暖冬之后,气候变化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春季冻害易发生,要提前预防;暖冬会使农作物病菌、害虫越冬死亡率降低,导致春暖后病虫害严重,因此要做好防治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1
是这样的。冬至如果在月末的话,冷气会来的很迟。这只能说是概率问题,有一定的概率会冷,有一定的概率会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