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04

1、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2、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它既是表现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3、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4、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用于艺术创作,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

5、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或营造氛围,或兼有“比”的意味。

6、用典

用典,也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以抒情或表达主旨。

扩展资料

一、正衬指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构成的衬托。它包括两个方面:

1、 以“乐”衬“乐”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由尾联可以看出。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是为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2、以“哀”衬“哀”

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诗人凄苦的心情。

二、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相反的条件构成的衬托。这种衬托包括四个方面:

1、以“乐”衬“哀”

杜甫的一首《绝句》:“碧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是美好的春景,可后两句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而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

2、以“哀”衬“乐”

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且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的,就全然不是悲哀之景了。

3、以动写静

即用动态景物来表现寂静。王维的《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诗中巧借绿萍的开合之动来反衬萍池的幽静。

4、以声衬寂

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诗人在空堂独坐,夜深之时,听到了秋雨中山果从树上坠落的声响,昏暗不明的灯影下草虫的哀鸣。用果落、虫鸣之声来写静,更显得寂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广义的诗词表现手法】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因为字数限制这里就介绍常见的【狭义的表现手法】
1、【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2、【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4、【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5、【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6、【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
7、【以乐景写哀情 】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抑扬 】

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9、【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12、【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15、【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字数限制,如有不懂,请追问,我再加点例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21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第4个回答  2019-09-06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有比拟、夸张、借代。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现代诗歌简介: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第5个回答  2019-01-18
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
写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
、夸张

借代、总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