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庄子一样“逍遥自在?

如题所述

如何保持精神的自由,不为外物所累?

如何掌握养生之道,避免矛盾冲突?

如何更好的适应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听听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刘兴林怎么说——

08月26日下午,2017中原国学讲坛“文明向心-丝路传韵”系列讲座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精彩开启。特邀嘉宾百家讲坛主讲嘉宾,全国著名教学名师,海口经济学院人文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兴林为现场400余名听众带来的一场题为《庄子思想与诗意人生》的精彩讲座。讲座现场,刘兴林分别对庄子的社会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以及用寓言说哲理的内敛激情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刘老师旁征博引,结合现实问题解读国学原典,幽默风趣,观点独特,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主讲嘉宾:刘兴林

《庄子思想与诗意人生》讲座现场

一、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年—约前289年),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作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使道家成为显学,与儒、墨鼎足而三,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做过蒙邑漆园吏,往来游历于齐、魏诸侯之间。

二、庄子的社会哲学——成王败寇

庄子的哲学是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冷眼看世界。这样来看全世界都是强盗,成者为王败者寇,这就是他的社会哲学。

将为?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此世俗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滕扃?之不固也。(《庄子·外篇·?箧》)

刘兴林解释道,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事实上,这更是一个比方。刘兴林说:“孔子一生传播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这是绳索,是枷锁,锁住了人们的思想,头脑。那么窃国大盗来了,唯恐你把老百姓管的不老实,你管的越老实越好,他就把你的国家偷走了。”刘兴林以田氏代姜为例,田成子杀齐君而盗其国,用的就是仁义道德。

这样来讲,是不是强盗也有“道”呢?刘兴林引用《庄子·外篇·?箧》:“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所以,盗窃集团也要学孔孟之道。

刘兴林认为,通过上面的解读,孔子在庄子的描绘之下是很丑陋的。庄子得出结论:“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一个好人不学圣人之道你无法立身,“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像盗跖这样的有代表性的大坏人不懂得圣人之道他是行不通的。好人要学圣人之道,坏人也得学圣人之道,不学圣人之道好人坏人都做不成事。“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这就是庄子的眼光。天下好人少,坏人多,所以圣人之道起的负作用远远大于它正面的作用。这就是庄子眼中的圣人之道。所以,圣人的圣治之法最终带来了害天下比利天下多得多。

既然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呢?庄子认为,天下无贼。怎么样做到天下无贼,那就是毁灭一切文明进步:“绝圣弃知,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但事实上,刘兴林认为,这样的理论是很难成立的。

三、庄子的自然哲学——物我融合

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寿夭、善恶、美丑等都是相对而言,进而不谴是非,否定评判是非的一切客观标准,进而进入到相对主义的哲理思辨。

相对主义集中表现在庄子的一篇文章《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邃狙轮?洌?槐媾B怼S谑茄珊硬?廊蛔韵玻?蕴煜轮?牢?≡诩骸K沉鞫??校?劣诒焙#??娑?樱?患??恕S谑茄珊硬?夹?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刘兴林认为,这个典故寓意深刻。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为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秋水》)

刘兴林解释道,这段话,庄子的本意是在讲相对主义。但事实上它可以有多种解释,一般来说它是在告诉人贵有自知之明,永远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自高自大。但是,它并不是庄子的本意,然而带来的却是正能量。所以,往往庄子一个故事有多个含义,他所刻画出来的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已经远远超越了庄子本人。这个就叫做形象大于思想。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庄子的人生哲学。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茫之中。这便是庄子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的身心都融入到自然中去,不顾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法则。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内篇·养生主》)

刘兴林解释道,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疲惫不堪!既然知道这一点,还要去追求知识,会更加疲惫不堪!做好事不追求名利,做世俗认为的“恶”不要遭到刑戮之害,做事顺应自然,就可以明哲保身,可以修身养性,可以高寿善终。这就是养生之道。

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庄子·逍遥游》)

庄子还讲一个道理,就是物我一体,不要以为人比动物高明多少,其实都是平等的。

五、核心思想——逍遥无为

我们都知道《庄子》最核心的文章就是《逍遥游》,开宗明义表达庄子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受时间、空间任何制约的生存活动状态,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功利,超越物质世界的累赘,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刘兴林说:“《逍遥游》分为前后两半篇,前半篇以鲲鹏为主,反复引譬设喻,层层否定,推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寿夭,凡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就不可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后半篇以辩论的形式反复引譬设喻,层层递进,分别阐述“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无名、无功、无己,合为无为。做到无为才能达到逍遥。”

讲座最后,刘兴林总结道,《庄子》文风恣肆,善于用寓言说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随意夸张。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其鲜明、深刻、引人深思的哲学观点。但是,也由于不同时代有的不同需求,人们对《庄子》寓言的主题解读也会有所折中或曲解,因而阅读《庄子》必须疏理三义:本义、释义和取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解读。

名家名书推荐

清朝郭庆藩《庄子集释》

北京大学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华南师范大学曹础基《庄子浅注》

下期讲座预告

版权声明:

⊙部分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博河南】文博+文学+文史,一起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