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是文学上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是书法上的成就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又称《寒食帖》或《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评价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三是绘画上的成就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2018年11月26日,苏轼传世名画《木石图》以4.636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4.117亿元)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专场成交,创下中国古画拍卖最高纪录。

扩展资料

苏轼的坎坷遭遇:

1、“乌台诗案”

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赴任湖州知州,给神宗写了一封例行公事的官样文章《湖州谢表》,因其才情难抑,难免文中流淌个人感情,遂被新党指摘“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包藏祸心且对皇帝不忠”。

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新党诸人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退休金陵的王安石劝谏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使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若非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或许已经命丧新党之手了。

2、沦为党争牺牲品,屡遭放逐

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把持朝政,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得势上台,重新重用苏轼。

但苏轼目睹旧党执政后并未重振朝纲、安抚百姓,而是执着于“党同伐异”,先废除了一切新法,然后拼命打压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势力,朝政污浊不堪。

苏轼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便又遭旧党诬告陷害,至此,新党、旧党皆不容苏轼于朝堂之上,于是苏轼自请外调。

后因政绩优异再度被司马光召回京城,紧接着苏轼又因上书力荐整治朝纲再度被贬。新党执政后,持续打压旧党,六十岁的苏轼被放逐海南儋州,这是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半生都是在不断被贬逐、启用之间折腾,六十四岁时,在被召回京城的路上溘然长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2-02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4]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