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戏曲是什么什么剧种?

如题所述

山东戏曲的剧中有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东路梆子、罗子戏等。

1、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

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

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

2008年6月7日,山东省莱芜市申报的莱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枣梆

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在山东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zhǎo),系由“山西人”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

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称“zhao梆”,其源出自山西东南部的“上党梆子”,因而又名“泽州调”。

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这个假嗓用“咿、呀”托腔,腔韵悠长,给观众余音缭绕之感。这是枣梆特有的韵律。

2008年6月7日,枣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东路梆子

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群众称它为山东沤。是一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章丘,过去是南北贸易、商贸往来的重镇。由于商业的繁荣发达,当地的戏曲艺术也蔚为大观。

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的,至少有一百八十八年前,就已经在当地流行了。

这种梆子声腔,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东路梆子”。相对地,称河北梆子为“西路梆子”,称秦腔为“老西路梆子”。

5、罗子戏

罗子戏又称大笛子戏、罗罗头、“大笛子罗罗”。是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和属于弦索腔系的柳子戏、大弦子戏、卷戏是姊妹剧种,与南方传来的“南罗(锣)调”、“罗罗腔”不同。

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省接壤地带及山西东南边境,在山东主要流行于阳谷、莘县、冠县、东明一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东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莱芜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枣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路梆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子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4

山东的戏曲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扩展资料:

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五音戏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

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第2个回答  2019-06-12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即河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
拓展资料:
山东戏曲起源: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形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繁荣期:明清是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第3个回答  2018-02-22
鲁剧
第4个回答  2017-01-23
在山东境内流行的戏曲剧种多达30多种,大致可以划分为梆子腔系、弦索腔系、肘鼓子腔系和民间歌舞及 说唱形成的戏曲剧种这几种类型。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两夹弦、 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章兰、朱桂琴、李新花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
弦索腔,由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由于流传地域和伴奏乐器的不同,及受其他艺术的影响,弦索腔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的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 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剧种之一。代表剧目有《李亚仙思夫》、《貂蝉思夫》、《莺莺思夫》、《李肘鼓子腔,是在流行于民间的花鼓秧歌的基础上,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
所包含的剧种有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 吕剧 吕剧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在山东流行极为普遍。
吕剧是在民间说唱“山东琴书”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吕剧在建国后定名,经过改革创新,发展迅猛遍布全省,影响所及北至黑龙江、南至江苏、 西至新疆,均建有吕剧艺术表演团体,成为富有生命力的年轻剧种。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 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丽,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 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 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 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
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 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的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两垄地》、《逼婚记》、《小 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远播港澳地区,饮誉华夏。 山东是一个戏曲大省,拿京剧来说,全国一共80多个京剧团,山东就有20多个,占了四分之一。
另外, 山东是一个多戏种的省份,山东梆子、五音戏、柳子戏、茂腔等,可谓百花齐放。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