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为什么南宋灭亡后很少有南宋的大臣选择投降的

如题所述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
1、传统的士大夫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教育,特别是士大夫的忠君爱国的教育思想,让大臣(士大夫群体)具有了深刻的爱国情怀。
2、对少数民族的抵制情绪。南宋大臣多数是中原(北方地区)避难和江南本地大族、望族,自古以来的文化、科技、经济等全方面的领先,对少数民族(特别是常年征战的北方游牧民族)十分排斥和抵制。
3、蒙古人的政治策略。 当时蒙古人对侵略地区,凡是反抗的城池一律屠城,激发了大臣带领军队百姓誓死抵抗。 而其后的统治地区也进行了等级分化,南方的汉人更被划分为第四级的“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
4、宋朝优厚的士大夫文化和生活环境。宋朝是最利重士大夫的朝代,皇帝几乎没有杀戮大臣的记录,同时,宋朝的经济发展是很发达的,给予大臣的待遇也十分优厚,士大夫群体更愿意在南宋的统治下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宋朝官员和“仕人”的待遇很高,所以会出现文天祥抱幼主跳海殉国事件;还有,为了扩大财政收入,宋朝(尤其是南宋)实行了一系列爱民政策,尤其是城镇里对于商业发展实行较为宽容政策,还有对自耕农也是宽容,所以南宋灭亡时有士人和老百姓跳海跳河。当然宋朝的建立就是一个篡权,往后历代的统治在忠君教育上要多多的多
还有就是文治的功劳,宋朝的军事实力虽然差点,但它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儒学也发展到了顶峰,忠君报国、华夷大防等儒家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出现这种现象毫不为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8-13
刚开始小皇帝宋恭帝求和不成,其实是投降过的,只不过后来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并正式以程朱理学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后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第3个回答  2015-08-13
一是因为爱国,二是因为元朝的人策反技术有待提高(+﹏+)~
第4个回答  2015-08-13
宁死不降,当时的辽和金对他们来说都是蛮夷,大臣都是读书人,有自己的坚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