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札如何分行

如题所述

手札,就是亲笔书信,原专指古时候人们手写的来往书信。魏晋以前,书写用纸还不太通行,多用简帛。古简,材料大抵用竹木,即所谓竹简或木简;较小较宽的木简叫札,又称板(版)或牍。如汉时规定书信用的薄木板为一尺长(合23.1厘米),故又名尺牍。《颜氏家训·书证》:“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即此。魏晋以后,纸取代了简牍,尺牍的名称则一直沿用下来(此外,还有尺素、书启、书柬、书札、手札、启牍、八行等称谓)。
手札是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实用性文体。历朝历代的文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人格修为、艺术修养和创造精神为手札这个文体积蓄了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一般而言,手札(尺牍)之书写形式结构发展到唐代已趋完备,其称谓、问候、祝颂、述事、场合用语……种种,皆有明确严格之规定。宋承唐绪,其书札除内容更加生活化,用词更加口语化外,结构无论繁简均已成熟完整,基本概括为九部份:具礼、称谓、题称、前介、本事、祝颂、结束、日期及署押。
1.具礼:致书人表示对受书人尊敬之语,如“惶恐”、“顿首”、“再拜”、“端肃”、“稽首”、“和南”……等。如首句“某某首再拜上启”即为具礼之一种。
  2.称谓:表示致书人与受书人间长幼亲疏之关系。如“老伯”、“尊亲”、“尊契家丈”、“契兄”、“老兄”、“贤弟”、“乡友”、“老友”……等。
  3.题称:表示对受信人尊敬之辞令,如“阁下”、“座前”、“台座”、“尊执”、“侍使”、“足下”、“左右”、“膝下”……等。如“仲躬侍郎老兄”,后之“台座”即是。
4.前介:本事之前的开场白,多叙间阔、瞻仰、起居、台候、恭维、时令或神明祐助……之语。如“拜违言侍。又复累月。驰仰无俄倾忘。顾以野处穷僻。距京国不三驿。邈如万里。虽闻号召登用。皆不能以时修庆。惟有愧耳。”即先述间阔瞻仰,再贺受书人升迁之喜。
  5.本事:信之主要内容,因人因事而异,包罗万象。
6.祝颂:表示对受书人关切祝福之词,如“善保珍重”、“千万珍重”、“切冀保重”、“千万以时自厚”、“茂介新祺”、“茂迎景福”……等。
7.结束:结束信函之词,如“谨拜复不备”、“不备”、“谨此叙复不宣”、“匆匆不宣”、“不宣”、“率略不罪不罪”、“右谨具呈”、“谨上状不次”、“谨状”」、“不次”……等。
  8.日期:书信之日期,通常只纪月日,故需经考察,始知年代。
  9.署押:信末之签名或画押,名后多加附行礼,如“某顿首再拜”、“某咨目顿首”、“某顿首”、“某惶恐再拜”、“某悚息再拜”、“某拜覆”、“某拜禀”、“某启”、“某手启”、“某手状”……等。
宋代手札对平阙形式要求基本延续了唐代形制。
古人为了表达对受书对象的礼貌和尊敬,涉及到对方人和事时往往要提行平出(抬头)或缺字,古代称之为“平阙”。这种自然形成的平阙形式,在唐代竟成为制度,这大概与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有关。《唐六典》中,对尺牍书写的平阙作出了规定:凡行文中言及昊天、后土、皇上、太子等皆平出。遇宗庙、社稷、天恩、阙廷之类,应阙字。私牍完全受官牍影响,郑余庆《大唐新定书仪》中,对家庭内外和朋友之间的私牍平阙亦作出规定,其中如高祖、慈颜、起居、桑梓等十九个称谓为准式并平阙;墓所、家君、庭训、感慰、仁慈等四十七个称谓为准式并缺二字。尺牍形制被制度化。

推荐书目:
司马光《书仪》,共十卷,仅第一卷记表奏、公文、私书、家书的标准格式,以及应注意事项,其余九卷均述冠、婚、丧礼之仪。虽然有关书信之仪仅止一卷,但仍提供不少宝贵的宋代尺牍资料,如“重封”之规矩,又如表奏之有表式、奏状式、申状式与牒式等不同区分,以及家书之重封上所以书“平安家书”,因“凡人得家书,喜惧相半,故平安字不可阙,使见之则喜”……等。

任广《书叙指南》其书采录经传成语,以备尺牍之用,故全书结构不以书信种类为纲,而是以生活中、工作上、以及人际关系等种种情况事物分类,全书共二十卷,每卷含十类,总计采录二百类不同情况下合用之各种语汇。每类均以四字为题,如卷一天子命令、殿宇亭阁……表章疏对;卷二官职名事、奉禄租给……;卷三父母奉承、婚姻媒约……;卷四心体状貌、气节行仪……;卷五庙庙堂学校、儒习科第……乃至卷二十疾病安否、祭享仪物……等,每题下列举尺牍中各种情境适用之辞藻,且每辞均有简明解说,并标注出处,可算是一本尺牍修辞大全。

刘应李《翰墨大全》是一本较全面的书仪,内容包罗甚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