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特色科室

如题所述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是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重点专科心血管协作组组长单位和心衰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国家药监局心血管临床药物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医心病网络组长单位,设3个内科病区、 2个CCU病房、心外科病区、并有导管室、胸痛中心、中医特色治疗室、心脏康复单元、名老中医工作室、膜片钳技术实验室、高血压实验室等。拥有河南省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和络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设在本科。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集心内科一区、二区、三区和心胸外科于一体,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协调发展。拥有国家名老中医、省管优秀专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脏介入和外科手术高层次人才组成的专家队伍优势。开放床位 167 张。根据心脏疾病的特点,心脏病诊疗中心中西医、内、外科紧密结合,建立了一套科学、严谨、高效的诊疗流程,最大限度降低患者风险和使患者最大限度获益,更好地为心脏病患者服务。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 坚持以发展中医为主导,引进现代高尖技术。早期即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冠脉支架植入术、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食道调搏术、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先心导管介入封堵术等十多种心脏病现代介入治疗技术。购进双源CT、光学干涉断层成像系统OCT、三维电生理标测和导航系统、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呼吸机、起搏器分析仪等等先进设备。在冠脉复杂病变、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心衰同步化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心血管专科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药防治心衰病、胸痹、心悸、眩晕等疗效突出,慢性心衰的中医综合防治方案(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取得较大突破;充分利用中医特色治疗,如有国家攻关项目治疗冠心病、心衰,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心悸宁治疗室性早搏、耳穴治疗心脏病、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冠心病、中药鼻吸疗法治疗心绞痛等16种中医特色治疗。研制了8种院内特色制剂和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开展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心脏介入疗法,将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介入治疗手段融入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和西医介入治疗迅速缓解症状的特点,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充分提高临床疗效。应用介入系列方I、II、III号方,取得了良好效果。
心血管专科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优势,建立了全国首家心脏康复单元。心脏康复单元包括功能评估室、康复运动室、经络体外反搏室、心脏外治治疗室、康复教育室、辨证施膳室六部分。以往大量的心脏病患者仅注重临床药物治疗,把心脏病的恢复寄托在“静养”和“服药”上,而忽视早期的管理与康复干预,以及发病后有效的康复治疗。心脏康复单元科学评估患者心脏运动能力、明确缺血阈值负荷,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外治方案(经穴体外反搏、药物外敷、耳穴、中频治疗、离子导入、平衡火罐、穴位贴敷、、沐足疗法、鼻吸疗法等)、健康教育处方和膳食食谱,中西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有机结合,为心脏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三位一体的心脏康复治疗新模式。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建立了河南省首家胸痛医疗中心,开通胸痛诊疗绿色通道,按照国际标准,为胸痛相关急危症患者提供科学、规范、快捷的医疗急救。冠心病监护病房具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性强的专职监护医护队伍。配备各种先进抢救设备,包括遥测心电监护、高级电除颤仪、起搏器、主动脉球囊反搏机、呼吸机等,实现了全病区、全方位、全天候监护系统。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开设了肺动脉高压、肺栓塞专科门诊,填补了河南省空白。肺血管专病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PAH),肺栓塞(PE)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引进了美国连续心排量监测系统VigilanceⅡ,能够监测右心功能指标。并提供肺血管药物介入治疗、康复、咨询服务。双心专病门诊达到了心脏和心理并治的良好效果。
心外科相继开展各类复杂先心手术、开展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开展先天性瓣膜病、退行性瓣膜的瓣膜成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在省内首创微创小切口冠脉搭桥、单纯性冠脉搭桥等手术治疗冠心病取得丰富的临床经验。成功开展先心脏矫治术、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心外科手术。
心血管科(心脏中心)与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存在长期的交流与协作关系,作为心血管协作组组长,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协作,诊疗规范的制定和推广以及继续教育项目任务。聘任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心血管研究中心王乐信教授、德国圣.伊丽莎白医院christian Michael Wende教授等为座客教授。每年举办的全国性大型黄河心脏病论坛,对于促进学科学术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办了“中华心脏病网”网站,建立了本专业信息库,通过构建学术、技术交流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协作、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促进专科学术进步和临床技术提高。
心血管科以学科、专科、研究所建设相结合、科研和临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临床、科研、人才等建设为载体,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研究基地,促进学术发展,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发展中医药防治心衰(心力衰竭)、心悸(心律失常)、胸痹(冠心病)、眩晕(高血压病)四个研究方向。整理了几代心病学科老专家的学术经验进行疏理总结,从病名规范、证治规律、诊疗标准、治疗方案、治则治法、方药、新药研制全方位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以心病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心系疾病临床疗效、促进学术发展为最终目的;开展了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治疗方案研究;研制开发了治疗心衰的六类新药“参附益心颗粒”,进行了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悸宁胶囊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并依托医院中心实验室建立了膜片钳实验室,使我院在该领域处于国内中医心血管界领先水平;开展了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规律及标准建立的研究等;积极引进和探索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总结心系疾病诊治的中医理论基础,在疾病特色中医技术方面、新的诊疗方法和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有创新性成果。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部省级项目23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5部,开发了新药2个,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项。形成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高、临床疗效显著、社会影响较大的国家重点优势学科(专科)。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肺病科创建于70年代,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的不懈努力,是河南省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诊疗中心,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地建设单位;是卫生部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呼吸三级科研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美国BUXCO研究系统全球示范试验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肺病团队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团队。全科人员不懈努力、励精图治,使科室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使得学科、专科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形成了肺病科病房(肺病一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区)、呼吸病研究室、支气管镜室、肺功能室、睡眠呼吸监测室、中医特色治疗室(2个)、肺康复治疗室、中药呼吸药理实验室、肺病科门诊(3个)等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中医呼吸疾病诊疗中心。科室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呼吸病专家如李素云、周庆伟等,同时还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护士共80人,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的人才梯队,走在了国内同行业的前列。
肺病科拥有省管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带头人1人,呼吸临床医学专业博士9名,呼吸病学硕士1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有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水平一流的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5名;中医治疗师1名。临床治疗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为主要手段,以中医特色疗法为特色,在治疗呼吸系统常见病、疑难病、急危重症方面特色突出,疗效显著。主要研究领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肺炎、睡眠呼吸障碍疾病、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综合治疗,肺心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呼吸衰竭抢救、肺栓塞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抢救、各种原因所致肺部感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肺部疑难疾病的诊治方面居于国内先进水平。
肺病科开展的特色疗法:益肺灸法、调肺拔罐疗法、舒肺贴穴位贴敷技术、脐灸、穴位埋线、中药离子导入、刮痧、穴位按摩、耳穴埋豆、放血疗法等。
肺病科以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痿病(肺间质纤维化)、风温肺热病(肺炎)等为重点研究方向,共获得30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10余项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肺病科全体医务人员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宗旨,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呼吸药理三级科研实验室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并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重点专科组长单位及优势病种眩晕协作分组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同时,是河南省重点专科、河南省中医名科、河南省中医脑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眩晕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郑州市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主任委员单位。是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博士、硕士和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
脑病科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下设脑血管病急诊绿色通道、卒中单元及神经内科、脑外科、介入、康复等科室。拥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二级教授2人、河南省优秀专家3人、首届河南省名中医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博士后2人、医学博士7人、医学硕士24人。现设立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研究室1个,河南中医学院中风病研究所、眩晕病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所及痿证研究所各1个。设脑病一、二、三、四和脑病介入等5个病区,开设床位217张,设立中风、眩晕、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失眠等专科门诊10个。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收治病人5000余人次。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脑病诊疗中心及学术研究中心。
脑病科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多年来,注重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运用双源CT、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神经电生理仪、吞咽言语诊疗仪等先进设备,有效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在治疗中,注重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慢性脑血管病、眩晕、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癫痫、痴呆、失眠等疾病,疗效居国内领先水平。开发研制出适用于各类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的中药特色制剂十多种,尤其是中风星蒌通腑胶囊、中风七虫益髓胶囊、通脉舒络胶囊、通络解语丸、复智胶囊、中风龟羚熄风胶囊在临床具有显著疗效。在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面的采用中药内服、膏药外用、针灸推拿、功能训练中医综合手段治疗收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独具特色的治疗手段,先进的医疗设备,为脑病科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持参加国家973、863、重大新药创制、自然基金、十一五、行业专项及省部级创新人才、杰出青年基金、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 儿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全国最早建立的中医儿科硕士点及国内第一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基地之一,河南省中医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点病种小儿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功能性便秘、多发性抽动症协作组组长单位、小儿脑瘫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儿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医生5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名,博导1名,硕导11名,博士10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专家1名,全国名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4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12名,国家中管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6名,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5名,省“112”人才临床专家3名。
儿科拥有全国中医儿科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临床开设病床315张,分五个病区,其中儿科一区以小儿肾脏疾病诊疗为主、儿科二区以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为主,儿科三区以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为主,儿科PICU以急危重症及新生儿为主,儿科五区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并设有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小儿外治中心及儿科门、急诊,年门诊量30万人次,年收治病人7000余人次。儿科急诊24小时由高年资医师应诊,能够进行儿科危重、急症的抢救处理及常见病证的诊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1
坚持锻炼吧,平常不要熬夜,还有可以喷点哎力久,延长时间的喷剂
第2个回答  2017-01-11
那要看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节制一点吧,事前可以用点爱力久的
第3个回答  2017-01-07
那要看你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了,节制一点吧,事前可以用点爱力久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