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

800字左右,麻烦各位了,不要复制的!!

建国大业观后感
看完了,看完了……我不得不表示,韩三平赢了。这部片子也就能赢个票房了。

先说说总体的感觉:悲哀,自责,感到了沉重的使命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拍电影的是他们,看电影的是我们。我们无论如何批评他们,指责他们,谩骂他们都是徒劳,人家也许根本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在意,票房有了,场面做足了~回头找几个专家,找几个影评来说句好话,平息一下观众的不满就得了~反正钱揣在腰包里了,怕什么~
因此,只能悲哀,悲哀自己是个热血年轻人却只能静静的坐在这里;因此,只能自责,自责自己一个堂堂男儿,新一代的年轻人却没有实力,没有业绩,没有本事去把那些所谓的大牌踢到一边。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影这帮人都是半个身子入土的人了还在银幕上发挥他们的余热。当然不是说他们赖着不走,是因为没有年轻人可以替换他们。没有一个年轻人的片子可以震撼所有观众,让他们认识到,中国新的力量。这是一件憾事,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新生力啊。

说了太多题外话。估计有些80后,90后,已经难不下性子了……那我进入正题。

刚刚看完,照理说我应该不会忘太多,当然这是对于优秀的电影来说,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观众记住情节,那这部电影最好就不要拿到电影院去丢人显眼。所以我现在尽可能回忆,想不起来的地方,就忽略吧。

首先故事背景从45年的重庆谈判开始,一上来确实让人感觉比较兴奋,因为胡军,李连杰有所亮相,尤其是李连杰的台词,别看少,但是说的让人心里痛快:“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

然后就是谈判破裂,这一部分感觉十分仓促,也没什么可说的,蒋介石这边,陈坤亮相了,起初的表现一般,但在后面的感觉越来越好。街上上演了冯玉祥(陈凯歌饰演)开枪的镜头,这个镜头也就是宣传片里面那个,十分经典。然后陈凯歌的另一幕也十分出彩,打着灯笼见中正(蒋介石,张国立饰演),台词:“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毛泽东这边,范伟的出现则让人心头一喜,所讲述的一个小故事,就是范伟作为厨师长见毛泽东的感动,此时也见到了间谍,(张涵予饰演),之后毛泽东的行踪被报告到了蒋中正手里,于是上演了,中正轰炸毛泽东一段,此时毛泽东正在熟睡,而黄晓明作为他的警卫,连拉带托,拿着一副担架给他扛出去了,而想起还在锅里的菜的范伟同志,在回到厨房后遭到了轰炸,一个为了毛泽东早餐而牺牲的烈士诞生了。

这一部分,虽然是个比较短小的插曲,但是却意外的沉闷,无法引人入胜。本来应该掉泪的地方实在哭不出来,都不知道韩三平导演想表现什么……而那个间谍就以文字的形式给了个交代,说是51年被毙了就完事了……

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此时有想起了一场戏,那边是闻一多为李先生(李公朴)遭到特务杀害而愤慨的戏,感觉不是很能调动观众的感情,我有一种自己只是看客,也只能是看客的感觉。之后闻一多也惨遭遇害。(李公朴死于46年7月11日,而闻一多死于7月15日。)

下一场想到的戏,就是毛人凤(姜文饰演)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让人十分有感觉,包括他与蒋介石的对话,和陈道明的对话。这都是无可挑剔的,而陈道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阎锦文的演技可以说让人震撼,但是由于整个影片的繁杂,使得关于他的介绍过于稀少,不熟悉历史的人在这里对于他突然反抗毛人凤的指令,帮助张澜脱身的这一段显得有些不明白。当然这是编剧问题,

陈坤的戏份让我记得最多,有三场,不,有四场。首先是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去稳定上海经济,这里本身是一场重头戏,却仅仅用了陈坤回答记者的话“我这次来,只打老虎,不打苍蝇。”转折到冯小刚“杜月笙”的出场,此场戏引发了两大人物的针锋相对,也使得蒋经国对孔家产业的整顿下了决心。戏份虽然少,但是转折的还是很妙的,整个画面都迫的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就像冯小刚说的那样,如果加一个杜月笙的手杖敲地的镜头,会更好。确实有些可惜了。回过头接着说陈坤的第二场戏,和孔家大少爷孔令侃的对手戏。(佟大为演)两人的感觉都还不错,但是感觉有些累赘,最后也没出个像样的结果。第三场戏就得说父子戏了,在白鸽中的父子对话,被渲染的很好,陈坤也只能尽力到这个地步。我所说的最后一场戏,在剧情后边,有一部分,也是父子的戏,陈坤的一个坐的动作让我太钦佩了,有一点犹豫,又必须迅速,表现了对父亲的怕和敬。

陈坤说完了,我又想到了两个人,傅作义和他的女儿傅冬菊(陈好饰演)。傅作义本身是个很矛盾的角色,对于他的刻画,我觉得为了使观众易懂应该有个旁白来描述它的心理斗争,毕竟心里斗争只靠动作,和说话,和神态,有些难了。这一部分的表现力并不完美,首先傅作义早先所说的大话:“如果毛泽东赢了,我便为他牵马扬鞭”的承诺在父女二人嘴里来回念叨,让人有些不解,傅冬菊本身作为共产党员去规劝其父亲,但是却说的不多。我个人觉得陈好此时的台词,确实不能过于直接,但是太少,而且应该说基本没有表达那些意思的话让人很难接受,至少应该多旁敲侧击一下吧。最后傅作义接见完蒋介石以后又突然想通了,要和毛泽东接触。我真不知道导演脑子里是不是真的就只剩下一碗卤煮了……

关于傅作义北平城的事件让我又想到两个人,葛优和王宝强,一个去把北京城当成大院,高墙了,另一个看愣之后才想起来报告,已经抵达北平了。

再说说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以外的人。民主团体的代表人物中,重头戏的有四个,张澜,李济深,蔡廷锴,宋庆龄。

张澜老头子的戏份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老好人这样子的感觉,李济深和蔡廷锴两人的对手戏确实值得一说,话说李济深应该算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了。蔡廷锴则也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民族英雄啊。但是两人此时的戏份都是在着眼于投靠哪一方,蔡廷锴一直在规劝李济深和共产党合作。此时的旁敲侧击做的很好,李济深的表现也是很多,怎么说自己也杀了共产党人,也和蒋介石闹翻了。现在两边都不好走,当然要慎重了,所以犹豫是对的。而且演技也很到位了……
宋庆龄我现在不多评价,也不想多说,这场戏里女性就比较少,多是男人的戏份,所以本身并不好演,而自己所要演出的感觉也多,比如看到满大街士兵熟睡的脸的时候,那怜爱的感情,回绝李宗仁的坚决却婉转,还有受到邀请的邓颖超的邀请……坦白说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太虚。

虽然脑子里又浮现了不少戏,比如,司徒雷登的那场(冯远征出演其助手),比如宋美龄去美国求援,比如李宗仁谈分裂……这几个戏份都感觉十分牵强而且太累赘。

要说到了后便,应该是比较开阔的场面了。蒋介石下台了。
毛泽东几个人喝的烂醉,还很喜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却没有宣布,就直接打过去了。总之就统一了中国。

然后就是政协会议,明星大出场,首先是选国旗,田汉(甄子丹饰演)算是比较活跃了。然后是冯巩,他那段算是个逗乐的部分,但是也很有表现力,本来嘛~解放了,就应该有些欢快的气氛,虽然冯巩就一句台词,算是在后面这帮明星脸里脱颖而出了。其余的像赵薇啊,章子怡啊,苗圃啊,之类的就那么一句台词,没什么的,真就是个跑龙套。至于郭德纲,梁家辉就更是了,都不知道他们干嘛去了……

讨论完这些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部分又再次出现了轰炸北平事件,刘德华所饰演的国民党军官终于出现了,可惜美国不给提供加油的地方,蒋介石只能作罢,要说刘德华变现也确实不错,有着对下级指挥的霸气,也有对蒋介石的毕恭毕敬,最后回头给了自己一个正脸,然后转向下一个镜头,蒋介石的背影,算是对蒋介石一个交代了。

毛泽东检阅了部队(刘烨此刻激情报告确实还是很爽的。)开了大会……要说的就这些了。最后这个尾巴没有渲染起来,我觉得问题主要出在音乐上……什么背景音乐,还不如放国歌来的高潮,来的庄严,来的激动人心呢。

要说整部片子的戏份还有什么~一点点也能想起来,但是确实很悲哀。这是在骗票房,看着我刚才所有的描述,突然发现自己没有想起什么剧情,根本是想起明星然后想起了他们的戏份。

坦白说:我看电影中途曾经检讨过自己,要让自己适应看这种影片,这不是偶像剧,应该更注重一下剧情,注重历史。但是显然无法达到这种目的。因为45年到49年如此长的时间段里本身存在许多故事。一部电影想把他演全。根本不可能。

现在就简单总结一下,首先声明不是演员的错误。没有做错的演员,只有不长眼的导演!
1这部电影的设定是献礼,导演却说要票房。从一开始预计的能达到1.8亿,到现在说要4.5亿。真让人无法接受
2导演自身不具备拍政治片的才能,不是自己的领域就别乱碰!
3导演所宣传的172明星影响了买票观众的期待观,他们进去数不出那么多。也都快没兴趣数了!
4导演对于剧本的繁杂没有一个具体主线,看着太多,太累赘,想表现每个人物,却每个人物都只有简单几个镜头
5导演找的音乐队伍是垃圾,自己也很垃圾,没有渲染出该有的气氛,低沉归低沉。但是不能没有开阔,宏大的时候的感觉啊!
6导演自己的剪辑,还有对镜头的要求都不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没有表现力!

当然有好的地方,可我却想不出~留着那些专家说吧
我所知道的就是走出观众席的叹息声……

看完建国大业,我不得不说。
将来,我要严格要求我的团队,你行你就上,不行你就滚!而从现在开始,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写的剧本行就是行,不行的地方时该删,该改,该重新写都必须做到!

电影,媒体影响的不只是人们的一个娱乐时间。而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的电影水平不能再提高就是笑话,就得被别的国家看不起!

炒作,票房!对我来说真的很恶心!口碑好才是真的好!

以上所说全是个人意见,也许有很多地方有些偏激,我个人建议大家去影院真实观看后,再评价我的观后感。如果你觉得白花钱了,就当时给祖国60大寿捐献自己心意吧……

最后要声明的是!
我不是在狂妄自大,瞧不起老一辈艺术家。我只是觉得现在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应该更有思想更有冲劲!我们不能让老前辈总是站在咱们前面,是时候把他们踩在脚下,这是我们应有的魄力,应该去继承和发扬我中国精神,踩在前人肩膀上,让五星红旗飘得更高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光阴似箭,日历也穿上了“国庆装”。今天——10月1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的喜庆日子。!!!!

此时此刻的天安门前已是人山人海,乐声阵阵。在这喜庆的日子,祖国母亲的儿女把您团团围住,欢庆着,问候着。有解放军战士、学生以及各省和各族的人民,他们都挂着鲜花、红旗。一万多名学生持着红色和黄色的鲜花,组成了四个大字“祖国万岁”。这四个大字的周围是由黄色的鲜花围成的,这红色和黄色不是象征五星红旗吗?……此时的天安门是花的海洋,乐声的海洋,但是吸引我的还是解放军叔叔的阅兵仪式。

“咚——咚——咚”这是解放军前进的脚步声,他们正踏着雄壮的步伐,沿着长安街的天安门广场前进。“咚——咚—— 咚”多么有劲,多么锵锵有力的步伐声啊!这不是普通的脚步声,这是我们国家迈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声音,是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喜悦之声,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脚步声。是他们,是解放军叔叔在战场上与敌人顽强搏斗,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是解放军叔叔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来保卫祖国的边疆,无私地向自己的岗位奉献自己的青春,就是因为有这一群 “威武之师、文明之市、胜利之师”为祖国做后盾,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团结。

就在这个时刻,一群身穿橄榄绿军装的威武之师走了过来。口号声如雷贯耳,有如开闸流出的急水,有如滚滚而来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腾的骏马。你看,他们的军资是多么标准,步伐均匀,刚劲有力,每一个动作都一致。行进的时候,这千万个人的行动如同一个人,横直有行,行行笔直,就像刀切一样,个个面目庄严、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向党和国家致敬,向人民致敬。这一举动,无不牵动和震撼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

当受阅的三军勇士迈着矫健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天安门时,国防武器已接踵而来地展现在人民的眼前:新型主战坦克、火炮、核武器以及各种战略导弹。祖国啊,祖国,你让我看到了你50年来的繁荣昌盛和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你的人民从此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想到这,我全身每个毛孔如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激动,无一处服帖。如果时间可以停住,真想能够留住那永恒的一瞬间。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战斗武器,为祖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天,这只跨世纪的军队在天安门广场向祖国和人民展示了他们的风貌、变化和成就,让人民对这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充满了信心,对祖国的前程也充满了信心。

面队着威严的阵容,雄壮的节奏,整齐、矫健的步伐,闪亮的枪炮,还有青春般的口号,我真想大声喊:“伟大的中华人民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10-06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第3个回答  2009-10-02
第4个回答  2017-12-30
女病人BTV同意不 替补女能逃u影iu天天有喜u痛苦过后会给他个骨和空调 骨头痛苦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