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如题所述

在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有时会与现代汉语不同,为了强调定语,有时会将其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现象被称为“定语后置”。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定语后置形式和举例:

一、"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

如“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这种格式是定语后置的标准结构,强调的是马的特性。例如,“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二、“中心词 + 定语 + 者”

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这是挑选狭长的桃核来雕刻的),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子里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三、“中心词 + 之 + 定语”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位,就担忧人民),形容词担任的定语后置通常会形成这种结构。如“人之察察,受物之汶汶”(高尚的人,却要接受污浊)。

四、“中心词 + 定语”

这种形式类似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如《西门豹治邺》中的“女弟子十人所”,辨识难度较大,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

五、“中心词 + 而 + 定语 + 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够坚守志向的官员),强调的是具备某种特质的人。

在翻译时,通常会将定语提前到中心词前,同时可能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添加“之”或者在定语后加“者”。但要注意,定语后置仅限于修饰关系,领属关系的定语不会后置。理解定语后置的关键在于理解句子结构和“者”的作用,避免误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