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过生日都是按阴历过还是阳历过?

生日按太阳历来算比较科学 因为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 而按阴历算

我按照阳历过生日。原因很简单,因为身份证上的生日是阳历的。

人人都有个特定的日子值得纪念,那就是你的生日。实际上,许多中国人拥有两个生日。其实,严格地说,是两个生日的纪念日。因为,不论你有多么牛叉,也不可能出生两次。

月份牌上,标记着阳历和阴历,所以,每一天都有两种说法。比如,今天阳历是2019年11月22日,阴历是乙亥年十月二十六(猪年,小雪节气)。

按照阴历计算日子,是老人家的习惯,也许在部分农村,还保留着以阴历为主的生活方式。阴历是所谓农历,往往与农时和节气联系密切,所以,阴历在农村还留有一定的市场,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阴历与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密不可分的。三月三泼水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六月六晾晒衣物,七月七女儿节,直至大年初一春节,这么许多的传统节日都离不开传统的阴历。所以,估计阴历,永远也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现在实行的阳历,最初是基督教的纪年法。公元多少多少年,是大家所公认的意思。公元的起点,是以耶稣诞生为起点的。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因为近代以来,基督教文明比较强势。还有就是,由于西方为主导的近代科学的兴起,对近代的天文历法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科学”。

为了竞争文化的话语权,有人沿用孔子纪年。他们把2019年,称为孔子纪年的2570年。只是这样的说法,没有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采用。

可见,所谓过阴历还是阳历生日的纠结,其底层逻辑是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关的。不过,过阴历生日就是不忘本,过阳历生日就算瞎胡闹吗?这样的理解,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仅仅着眼于形式,还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国家现在按照公元纪年,是基于全世界通行的标准,并不是为了淘汰原有的农历纪年法。过阳历生日,丝毫不影响国人对农历的使用,也丝毫无损于传统节日和十二生肖等等风俗的延续。

食古不化要不得;不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甚至以邻为壑,也是迂腐的表现。至于按照阴历过生日,还是按照阳历过生日,是个非原则性的问题。所以,当然可以悉听尊便啦。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鼓励国人多使用阳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27

我们家一直过的阴历,毕竟阴历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而且我现在还过阴历的日子,比如说双数逢初六初八十六十八的时候会莫名心情好,因为是个好日子,不是盲目的迷信,只是内心追崇的一个使自己心情愉悦的事情。中华传统的东西不需要研究多少,做个继续传承习俗的习惯吧。不喜勿喷。当然我也看星座,这个算是个人习惯吧,阴历阳历俩日子都过,同事聊天的时候我可以随口说出今天阳历对照的阴历的日子她们感觉好奇怪毕竟只有奶奶级别的人才记得住的,可能是个习惯吧。我个人是两个都喜欢,生日是家里面过的照着阴历过我也喜欢过阴历因为这样自己会小一岁呢。

第2个回答  2020-03-26
这个都是可以的。阴历是中国传统记日方法,也是非常科学的,老一辈人还是习惯按阴历过日子。比如24节气划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是有讲究的。因此老人家自己习惯过阴历生日,一般也会给孩子过阴历生日。
阳历的天数是确定的,排除闰年,你每经历365天,长大一岁,这个从个人生长来看,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工作学习都是按阳历,所以年轻人比较习惯过阳历生日,年轻一辈的父母也是习惯给孩子过阳历生日。
个人觉得,阴历生日和家人过,阳历生日和朋友过,这样是最好的!
第3个回答  2020-03-27
说起来生日还是阳历比较准一些,但是我们这边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是过阴历生日,这个根据个人习惯吧都可以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0
一般是阴历的生日,但是我觉得你要是觉得哪一个比较方便就过哪一个就可以了,不需要担心这个的。下面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来源于百度百科!!!!

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诗篇写于1920年。他的创作在飞动和呼啸的抒情形象中传达“五四”狂突进的时代精神。他摒弃了小诗运动的诗人们那种隽秀的情趣,创造出以雄浑的调子﹑急速的旋律﹑囊括万物而又不拘形迹的豪放诗风。他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要求,诗中充满了20世纪的动的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于创造,于旧的毁坏中寻求新我的诞生。郭沫若笔下自焚的凤凰形象,集中地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与抗争的意识,同时又象征着那个创造和追求光明的时代,郭沫若还追求西方现代文明与东方古老文化传统的融汇,《女神》中不少作品以新诗的形式表现溶进了现代精神的古老神话传统,既与新世纪的抗争意识相通,又与中国历史文明﹑特别是“五四”时代精神一致。他为新诗引进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词汇,丰富并完成了新诗现代形象的改造更新。继《女神》之后,郭沫若又有《星空》﹑《前茅》﹑《恢复》等诗集。
提倡浪漫主义诗歌的,还有创造社的成仿吾﹑柯仲平,和后来组织太阳社的蒋光慈等。蒋光慈的诗集《新梦》所收系1921至1924年旅居苏联的作品。他把浪漫主义激情具体化为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歌唱。他的诗热情澎湃,格调宏朗,但也因未能扣紧中国现实而有些浮泛。《新梦》之后的《哀中国》﹑《战鼓》,高亢之音减弱,流露出某种感伤情调,但“始终是在希望的路上走著”(《〈哭诉〉?序》)。受到创造社的直接影响,沉钟社及其主要成员冯至的诗风,同样洋溢着乐观积极的浪漫主义情绪。冯至的《昨日之歌》中的诗篇,其基本主题也是青春和爱情的歌唱,抒情真挚细腻﹑幽婉动人。后来《北游及其他》中的诗,又增加了现实的内容,冯至写的诗是个人“如烟如梦”的哀愁,概括了“五四”以后追求光明的青年的苦闷心理。
随著自由体新诗的勃兴,新诗体式因不加节制而趋于散漫,便转而要求便于吟诵的格律化。新月派(见新月社)的出现顺应了这种潮流。1926年北京《晨报》创办《诗镌》,由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人主办。随后又创办《新月》和《诗刊》。在刊物的发展沿革中培养﹑集合了一批艺术主张相近的诗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这是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的诗人。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他们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自由体的毫无拘束,又不是古典诗词那种陈旧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此派诗人的情调风格都接近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但反抗精神甚为微弱。他们的诗篇注重艺术的纯美,主题往往是人生的经验﹑人性的美丽以及爱情的追求。也有一批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但思想始终未曾超越人道主义。当理想和憧憬在现实生活中失落,也易于产生幻灭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