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关于 朝花夕拾 的一个东西。。。
就是每一章的一点点感想,批注之类的,50-100字的样子 、

有好的话,我会加给分的..
不要再发这书的简介了!!
没用的啊
发点有用的行啵?
来加分了,周日就要交了啊~~

1《猫狗鼠》中写了与人关系密切的三种动物,鲁迅对狗,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你能从这些小事中看出鲁迅的性格和斗争意识吗?
鲁迅似乎对猫狗鼠等动物都不喜欢,尤其是猫的叫声非常让鲁迅不喜欢,又因为吃了儿时的玩物仓鼠,更要之置于死地而后快。似乎鲁迅还有篇文章叫 鸭子,也是写了不加用心而导致鸭子没有过得很好,对鼠的好感也是因为有儿时的印象而非成年的鲁迅一定会对鼠有好感。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愤激的性格以及睚眦必报的狭小胸肠,斗争或反抗意识却谈不上,或者也可看出儿时的鲁迅有爱心,但长大了因为世故的精神而变得冷漠和无动于衷,但正因为如此,鲁迅却是懂得自省的人,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深刻的自我剖析,看到自己的渺小。

2鲁迅偏爱小鼠,除了表现他的孩子气外,还有什么性格? 重感情,热忱,有真性情。

3在《二十四孝图》中,为什么作者对反对白话者的憎恨如此强烈?
对封建伪道德的愤恨,封建伪道德杀人于无形,是鲁迅所透彻明白的,但周围的封建伪道德维护者洋洋自得以此自专,而下层的劳苦大众因为愚昧却被此所杀,因为劳苦大众即使识字也读不通文言文,而丧失受平等的机会,而鲁迅又是特别容易憎恨人的人所以鲁迅特别仇恨反对白话者。

4《无常》中“无常”这个阴鬼是什么样的的形象,写这个是出于什么目的?

无常阴鬼很可爱,其强烈的报复意识得到鲁迅的认同,是鲁迅对自己仇恨精神的赞美和拥护。

5《藤野先生》着重赞美他的人格精神,对于他的教学状况却写得不多,为什么?
中国的常识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作者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人格精神比之于专业精神更重要,是作者在心底潜意识里的看法,当然,藤野先生学术并非不好,职业精神也很强,但作者的取舍以为这样写效果能更好,当然,结果确实如此。

6《五猖会》,《父亲的病》都写了他的父亲,鲁迅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病和死亡对鲁迅的人生道路有什么样的影响?
他的父亲在鲁迅看来是严肃的,但作者之后有反省,承认自己还是受忠孝君亲的思想毒害,维护父权,鲁迅的父亲其实是很和蔼的,但是不是很有事业。
他的病和死亡导致鲁迅今后人生道路的成功,即认识到人生的冷漠,认识到仇恨的价值,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是建立在鲁迅内心深处拥有强烈的爱心的基础上的。爱之后的仇恨是无比冷静而有力量的,这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譬如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琐记》写了鲁迅在哪个生活阶段的故事,从中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

忘了,是不是讲折坏了周作人的风筝的事情?

8《范爱农》是选了哪几个生活片段些主人公的?作者对他的看法前后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批判范爱农,是作者思想认识的变化和逐渐成熟而导致的。

大体这样,终于回答完了,明天再回家看书看看我自己的印象对不对,反正鲁迅二兄弟是两个在文学上值得敬仰的异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0
读书笔记——《朝花夕拾》(鲁迅)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
第2个回答  2009-09-20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朝花夕拾》的文体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叙事描写才有内涵,有意味。而其感触取向上的差异及由此而出现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产生了文本的多样性。
一是杂文感。30年代,李长之先生说《朝花夕拾》“名为散文其实依然不过是在回忆中掺杂抒情成份的杂感”,我们不能不说《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都是这种杂感,但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狗·猫·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第3个回答  2009-09-20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第4个回答  2019-08-12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
)(
少年)和(青年
)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