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写作素养业

如题所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写作是学生运用知识的具体体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呢?
一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写作素材
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对生活的留心观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思考及总结。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广泛的阅读兴趣以及对生活留心观察的自觉性等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和培养,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和培养的方向正确而且得到学生认可的话,学生就愿意跟着老师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所以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深挖教材内容,把书中好的写作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深受启发,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为写好文章夯实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不能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作者掌握一下历史背景、分析一下层次和内容思想以及写作特点,也不能认为只是解决教学中的一两个难点、重点及疑点就行,更不能误认为学生死记硬背了有关学习知识和要点内容就算掌握了整个课堂学习内容,而应该用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深挖深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本文的知识联想到相关的许许多多知识,而且更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由一点而涉及多点的联想,形成自我思维的能力,并把思维后的知识经过一系列操作处理变为写作素材积累起来,以备后用。课文教学内容只是教师教学的圆心,而辐射后的内容应该是这个整圆所包含的全部范围,这个范围容纳着与圆心相联系且丰富、广泛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掌握了辐射后的知识,那么他绝不会缺乏写作素材,且会以很快的速度得心应手地写出好的作品来。另外课堂教学绝不能做教学参考书的翻版,而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的材料中开采出许多有益的知识宝藏来。只有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写好优秀作文储备大量的有用素材。
二 重视阅读,引导观察,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课堂教学只是一个传授语文知识的小园地,而课外阅读高品位的文学作品、短小精悍的美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一些事物,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和积累知识才是语文知识从课内小园地向课外大田地延伸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课外的大田地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分层次、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列出阅读书目,让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并在阅读中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特点,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积极、良好、健康并具有审美情趣的课外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要指导学生在课内抓紧时间学习,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抽时间进行阅读,更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记录每一件有亮点的事。处处留心皆学问,如看电视、听广播、听演讲,甚至听人说话,或者不经意地拿起一本杂志、一张报纸,等等,都可能发现对自己写作有用的东西,对这些有用或精彩的部分进行记录、摘抄或剪裁,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还要定期把学生积累的资料在班上进行展示,举行读书交流会,并要求学生写交流体会。教师一定要随时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引导,对学生写的读书笔记每周定期进行验收和统计,并在班内开辟读书交流园地,把同学们写的文章、读书的经验、读书的内容、读书的技巧都展示在交流园地内,让全班同学共享学习成果,并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如果长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训练,学生的写作素材将会源源不断地储存在脑海中,成为见闻广博、博学强记的优秀学生。古人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只要有了丰富的知识积淀,就能为写好文章创造条件。有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读书中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到了写作文时才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东拉西扯,写出的文章必然是理屈词穷、漏洞百出。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充分说明了读书对写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和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深刻认识读书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中重视读书,积累素材。特别是在信息传递高度发达的今天,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读书的习惯,能自觉主动地去寻找阅读材料,在读书学习中积极地探究作者的写作特点,挖掘出作品的历史背景,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
三 突破常规,培养开放性思维,激发写作热情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才能积累具有一定价值的真实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有血有肉”,体现真实感,读者读起来才有兴趣。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记小事、写所见所闻、写广播稿等提升写作能力。坚持在写作中培养开放性的思维,对学生的写作水平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要培养开放性的思维,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正确的看法和明确的态度,对学生独特的见解是赞扬而不是贬斥,是鼓励而不是打击,同时要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团结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给学生创造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这愉悦的氛围内,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拓宽思维想象的范围和空间,发展自我思维想象能力。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要对学生微笑,微笑是一种激励,能使学生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从而对每天的学习充满自信和力量,因此教师要跟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友好关系。有位教师让学生回答“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呢?”这时有一名学生很快地站起来回答说:“像香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很不满意,然后板着面孔对学生说:“像镰刀。”这位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香蕉”答案完全给予了否定,对自己认为“像镰刀“的答案给予了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的思维全部统一起来了,完全抑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为了克服以上这种教育模式的危害,每位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头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踏实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彻底摒弃落后的教育理论,以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实施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合理安排课堂上的写作内容,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整理材料,积累写作经验。在课堂中遇到不和谐的事情时,教师要正确应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不伤害学生心理和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教育和指导。要考虑大局,以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绝不能完全否定学生的过失或不足,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赞扬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未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在温暖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的思维发挥作用,并引导学生把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素材积累和写作中,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创新思维,最终写出生动而新颖的文章。
四 开掘生活的宝藏,积累写作素材
有生活就有语文知识,就有机会积累写作素材。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和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有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从这句话分析可知:学习语文知识的“田地”很广很大,把学生框在教室里,局限于语文教材,在题海里翻滚,远离社会实践,怎么能积累生活素材呢?学生只是认几个字或读几篇课文或做几个练习无法满足现代人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把培养出来的人才放在各行各业中都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语文写作素养的培养中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生活中的一些语文信息载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来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摘抄,并写心得,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积累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学生就不难写出有真情实意的文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