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的大文学家,那么他的“高考作文”怎么样?

苏轼的“高考作文”写的是什么?

在古代想要求得一官半职,就需要通过科举的道路才有机会获得。当时的苏轼本身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青年,所以也会去参加科举之路。那么苏轼的高考作文都写了什么?让当时的统治者宋仁宗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不错。

苏轼的高考作文写的就是《教战守策》。在宋朝是以策论来取士的,所以考试的人要根据命题写出文章,这就跟我们现代的命题作文一样。当时的统治者宋仁宗不仅特批举行制科考试,还亲临考场监考以及阅卷。当时苏轼的文章与其他人有非常大的区别,他独树一帜,不像其他文人一样去拍皇帝的马屁,而是坦诚己见,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比较幸运的是,苏轼遇到的是仁义的宋仁宗,这位皇帝看了这篇文章后,觉得苏轼文章行文自如,并且敢于道出事实,其勇气可嘉。

《教战守策》一开篇就直奔主题,点名时弊。接着就赞扬先帝不敢忘战,以此来讽刺大宋王朝在军备上的错误举措,同时还采用喻证的方法来阐明治理国家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逸。结尾的时候对统治者发出忠告。意思就是要提升战斗力,以此全民皆兵应对外患。

苏轼的这篇文章一共有一千多字,用了反讽的手法来讽刺宋朝的军队以及策略,并且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中就可以反映出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1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23
在古代想要求得一官半职,就需要通过科举的道路才有机会获得。当时的苏轼本身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青年,所以也会去参加科举之路。那么苏轼的高考作文都写了什么?让当时的统治者宋仁宗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不错。

苏轼的高考作文写的就是《教战守策》。在宋朝是以策论来取士的,所以考试的人要根据命题写出文章,这就跟我们现代的命题作文一样。当时的统治者宋仁宗不仅特批举行制科考试,还亲临考场监考以及阅卷。当时苏轼的文章与其他人有非常大的区别,他独树一帜,不像其他文人一样去拍皇帝的马屁,而是坦诚己见,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比较幸运的是,苏轼遇到的是仁义的宋仁宗,这位皇帝看了这篇文章后,觉得苏轼文章行文自如,并且敢于道出事实,其勇气可嘉。

《教战守策》一开篇就直奔主题,点名时弊。接着就赞扬先帝不敢忘战,以此来讽刺大宋王朝在军备上的错误举措,同时还采用喻证的方法来阐明治理国家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逸。结尾的时候对统治者发出忠告。意思就是要提升战斗力,以此全民皆兵应对外患。

苏轼的这篇文章一共有一千多字,用了反讽的手法来讽刺宋朝的军队以及策略,并且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从中就可以反映出苏轼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
第3个回答  2022-03-30
苏轼的高考作文写的就是《教战守策》。在宋朝是以策论来取士的,所以考试的人要根据命题写出文章,这就跟我们现代的命题作文一样。当时的统治者宋仁宗不仅特批举行制科考试,还亲临考场监考以及阅卷。当时苏轼的文章与其他人有非常大的区别,他独树一帜,不像其他文人一样去拍皇帝的马屁,而是坦诚己见,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在当时的社会中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比较幸运的是,苏轼遇到的是仁义的宋仁宗,这位皇帝看了这篇文章后,觉得苏轼文章行文自如,并且敢于道出事实,其勇气可嘉。
第4个回答  2022-03-24
四川大才子苏东坡,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是宋朝的第一诗人,比陆游、黄庭坚更深一筹。除写诗了得,他的填词功夫也是一等一的。书法,绘画、文章,才艺上的事苏大才子样样牛逼!
论写诗,他算是赵宋第一;论写文章,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论填词,他是宋朝豪放派的开山鼻主;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首……东坡之才,可谓千年一遇也!

他在二十出头的年纪,与父亲苏洵、胞弟苏辙由川入京城,不久,兄弟二人中了同榜进士,一时名动京师。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言: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关于东坡先生的“高考作文”,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当时身为主考官的欧阳修读了苏轼的“高考作文”后,大为赞赏。各位考官也都一致认定,这篇文章当为第一。但是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文风有些类似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为了避嫌,他最终将这篇文章定位第二名。后来一看,原来是出自一个来自四川的年青小伙。
苏轼的这篇文章,名曰:《刑赏忠厚之至论》,全文如下: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我这里就不附上译文了,大家可以尝试翻译翻译。文章的主题就是那一句“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典型的儒家仁义思想之挥发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