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儒家学说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孔子(前551—前479),出身破落贵族家庭。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有大志。“三十而立”,通今博古,成为集历代礼乐文章之大成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后来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人人崇拜的“圣人”。其思想长期影响到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应该知道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思想特征。

鲁壁儒家思想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尊崇尧、舜,祖述文王和武王,把夏、商、周的先王之道作为理想社会的标志。第二,崇尚礼制,强调以德治国,管理社会的办法是依据“尊卑”、“男女”、“长幼”。第三,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构成儒家思想的外壳和理论框架。所以,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使儒家内部分为许多派别,但各派都是儒家。第四,宗师孔子。以上四点是儒家的共同特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是执政为官、治家做人的道德基础。而孔子更是被尊为儒家的宗师和“圣人”,成为人们实践儒家道德思想的楷模。

我们要进一步懂得孔子的儒家学说,必须先认识孔子所处的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如孟子所说,是“邪说暴行”的时代。春秋时代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秩序瓦解了,表现为“礼崩乐坏”。但是大变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大量蕴藏着多种多样的历史发展可能性的时代。当时各个阶级、阶层以及他们利益的代表者,都在由此引起的社会混乱中苦恼,彼此形成尖锐的对立。由于社会矛盾的发展,呈现在孔子面前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伦理名分等方面的混乱。首先是等级分化制度及观念发生混乱;其次是诸侯之间相互杀伐和兼并;再次是宗法关系的紊乱;最后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这些混乱和矛盾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世衰道微……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这就是“暴行”。同时各种破坏性或者厌世悲观的主张也开始流行,如“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去知,民力百倍”。这种不顾道德价值的悲观主义主张后来被孟子称之为“邪说”。

孔子认为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思想的混乱这一局面的原因,是“礼”遭到了破坏毁弃,因此要求人们从各个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周礼”指什么呢?一般认为它是周朝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等。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孔子认为周朝吸收了夏朝、商朝制度的优点而制定的周礼是十分完备、值得尊奉的。“礼”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在礼仪基础上被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一种国家统治体系。也就是说“礼”不是统治阶级凭空杜撰而用来维护其统治制度的,它是从原始社会敬神祭祖的礼仪中发展而来的。其在原始氏族社会具有一种很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社会正是通过这种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活和生产,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这种原始礼仪在当时对氏族成员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实际上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国家产生后,特别是到了商周时代,这种习惯法“礼仪”就成了为贵族阶级服务的国家制度了。可见,所谓“周礼”其特征是以敬神崇祖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后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维护贵族统治的习惯统治法规。等级身份制度是这套法规的核心,维护统治秩序稳定是其最终目标。

在春秋末期,由于“礼崩乐坏”,“暴行邪说”横流,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周礼”、宣扬“周礼”,力求从根本上巩固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孔子一再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郁郁乎文文哉,吾从周”。其意确是要维护周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以“礼”为基础的政治理想。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具有以下两个内容:其一,孔子希望所有的人都遵循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守其位,各营其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以“和”、“仁”。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种“和”不是要消除贵贱上下等级之别,而是在维护这种“分别”中求得和谐。而实现这种和谐要靠“仁”。总之孔子所说的“礼”就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孔子将其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用“周礼”作尺度来维护这些人际关系的稳定就是“正名”,“正名”也是“正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正名的主要内容。孔子认为当时的政治混乱就是由于“名”不正而引起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强调“正名”,就是要求人们都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其核心是贵贱、上下、等级都各安其位。

如何维护和遵循这种“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这就是“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精神。如果离开“仁”,“礼”和“乐”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形式,对挽救社会危机,构筑理想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礼”和“仁”是孔子思想中两个主要范畴。“礼”是孔子对前代的因循和继承,而“仁”则是孔子的创造,将“仁”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实为第一人。那么“仁”又是什么呢?“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宽泛而多变,孔子每次讲解都不一致。虽然《论语》中没有给“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仁”的主要内容可从中归纳为三点,即克己、爱人、复礼。

克己,简言之,就是克制自己,孔子对自我克制讲得很多。其中“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修己”可以说是作为君子的必修课,当学生问什么叫君子时,孔子回答:能够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就是君子。在这里,“修己”的修,具有饰、整治的意思。

此外,孔子还主张“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其目的都在于克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当时统治者很少有的自我检讨精神,孔子将社会的改良和进步,寄托于个人道德境界和品格的提高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

把克己的精神用于对他人则是忠恕,也就是爱人。忠是从积极方面讲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希望别人能达到,我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可给予别人。不管是从积极或消极方面讲,爱人的过程都是由己及人,从我出发,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忠恕”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告诫人们,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应该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考虑自己以什么方式存在于社会。总之就是要通过克制自己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克己”与“忠恕”断然地反对人们去作奸犯科,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它教人安于现状和传统,对统治者的暴行麻木不仁,这也是二千多年来孔子思想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尊崇和提倡的重要原因。

克己与爱人在行为上的归宿就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政治措施是“正名”,而恢复周礼的思想保证是贯彻“仁”的原则。他认为恢复周礼并不难,只要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能够做到“克己”和“爱人”,自觉遵守周礼的规定,这样“仁”的原则就实现了。“礼”和“仁”是二位一体的,“仁”的内容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要做到“礼”就必须符合“仁”,要做到“仁”就必须符合“礼”。“仁”是社会道德,“礼”是政治制度。“礼”和“仁”融为一体,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制度规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从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迄今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五千年的中期,他接受了古代文化,开启了他所处那个时代之后的中国文化。其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人物都无法相比的。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作为调整社会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公开讲学的教师,他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孔子通过本人丰富的教学实践,在学习方式和教育方法上总结了不少经验。比如:“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差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过程注重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并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懂不要装懂,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做到“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认为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反复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最后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有所提高,即所谓“温故而知新”。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确定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