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一首。原文如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北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译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遮:遮盖,遮挡。(3)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4)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愈《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忽:突然。(5)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作品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一首,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作品赏析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前两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诗人描绘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后两句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诗人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创作背景

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这五首七言绝句,本诗是其第一首。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03

【作品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品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

本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词句注释】

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2]

2、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5、遮:遮盖,遮挡。

6、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7、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8、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9、忽:突然。

10、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作品翻译】

望湖楼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

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

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作品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史称苏东坡。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8-06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情感深沉而著称。以下是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原文及一个简要的翻译: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翻译:
乌云盖压城池,城池即将倾覆,甲光照耀如日,金鳞闪烁。
角声充满秋天的天空,边塞上的夜色中,燕脂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在易水边,霜重使鼓声寒冷无起。
向君报告黄金台上的心意,携带玉龙为君而死。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时期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忠诚。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独特的意象,苏轼展示了他对战争和忠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开头描绘了乌云压城的景象,暗示了战乱的危机感。接着,苏轼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战士们的英勇和壮丽的场面。他提到了秋天的角声和夜色中凝结的燕脂,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写到了边塞上的战斗,用霜重使鼓声寒冷无起来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艰难。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愿意为国家献出生命的决心。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苏轼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国家和时代的关切和热爱。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乱。
第3个回答  2022-09-2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及注释

翻译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注释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 五代 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4、遮:遮盖,遮挡。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6、忽:突然。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鉴赏

  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 *** 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

  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诗词作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西湖】、【写雨】

第4个回答  2023-08-04

这题我会!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翻译:

虽然暂时做不到隐居山林,但做个闲官也不错,这样可以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

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赏析:

表现出作者的淡然与豁达。苏轼心中希望经世济民,不料被排挤出京,心中郁闷难解。故乡纵使千般萦怀万般好,毕竟是回不去了,无论理性使然抑或乐不思蜀,眼前的西子湖畔终归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不如享受当下,与杭州美景相勾连。苏轼是一个乐在当下,也能心系庙堂的人。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小隐:谓隐居山林。

“可得”句:语出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气味胜长闲。”此处反其意而用之

安往:去哪里。安,哪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等。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了这首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