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及代表作品

如题所述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大成至圣先师
”。
孔子画像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
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
“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物生平
1岁: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廿七)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依《史记孔子世家》说。
2岁:公元8有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鲁。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徵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父叔梁纥墓
4岁: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孔子在鲁。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字晳,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9岁: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孔子在鲁。这一年,郑国子产执政,“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后来孔子对子产的政绩评价很高。
郑国名相子产像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子路像
11岁: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孔子在鲁。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子骞像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孔母---颜征在雕像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职司乘田
27岁: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到此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弟子颜回(字渊),冉雍(字仲弓),冉求(字子有)、商瞿(字子木)生,皆鲁国人,弟子梁鴷(字叔鱼)生,齐国人。
齐景公
31岁: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弟子巫马施(字子期,陈国人)、高柴(字子高,齐国人)、宓不齐(字子贱,鲁国人)生。
32岁: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弟子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生。
34岁: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祀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问礼老聃
35岁: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36岁: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弟子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宋国人)生
38岁: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铸刑鼎
40岁: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人)生。
41岁: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弟子陈亢(字子禽,陈国人)生。
42岁: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弟子公西赤(字华,鲁国人)生。
45岁: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 弟子卜商(字子夏,卫国人)生。
46岁: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弟子言偃(字子游,吴国人)生。
47岁: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弟子曾参(字子舆,鲁国人)、颜幸(字子柳,鲁国人)生。
48岁: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 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弟子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生。
50岁: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字子鲁,鲁国人)、曹坅(字子循,蔡国人)、伯虔(字子析,鲁国人)、颜高(字子骄,鲁国人),叔仲会(字子期,鲁国人)生。
52岁: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
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夹谷会齐
53岁: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弟子公孙龙(字子石,楚国人)生。
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周游列国图
56岁: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与卫灵公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卫国。
57岁: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离开卫国回到鲁国,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60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62岁: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63岁: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国人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64岁: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7岁: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夫人亓官氏去世。
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至此结束。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季康子欲施行田赋,孔子反对。对冉有说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应该用他的礼数来判断。施舍的时候,会从重付出;做事的时候,会中庸而行之;死的时候,会对自己薄葬。
69岁: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70岁: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七十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这一年,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伤,感慨到昔日曾跟随自己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此时却都不在身边受教了。
颜回
71岁: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72岁: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73岁: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孔子得意门生,儒商鼻祖---子贡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孔子墓
主要成就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
仁、礼”
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礼”
与“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
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在他的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5、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
美在其中”、“见仁见智
”等著名美学命题。
6、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
7、旅游观念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
游览、游学、游仕
。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
人物评价
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弟子宰我: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战国思想家荀子: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雄,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荀子·儒效》)
汉代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汉代韩诗学创始人韩婴: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倚天理,观人性,明始终,知得失,故兴仁义……(《韩诗外传》)
晋代文学家陆机:孔子睿圣,配于弘道,风扇玄流,思探神宝,明发怀周,兴言谟志,灵魂有行,言观苍昊,清歌先诫,丹书有造。(《陆机集卷九·孔子赞》)
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
唐朝诗人杨炯: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像著明,莫大乎日月,备物致用,莫大乎圣人。(《杨炯集》卷四)
宋真宗赵恒: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纲。(《阙里文献考·卷三十八》)
宋代哲学家程颢:至如孔子同,道如日月之明。(《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明宪宗朱见深:孔子之道之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御制重修孔子》)
明代学者陈献章:惟我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际献章集卷一·襄阳府先圣庙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