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问题

最近要做一个关于吸血鬼现象的作业,想了解一些大众的心理。
现在很多人因为吸血鬼电影(例如最近很红的《Twilight》)而疯狂的迷恋吸血鬼,有人想成为吸血鬼有人想与吸血鬼相爱。我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中有一个角度就是:有距离感,感觉很美好且很梦幻,所以大家都想尝试,像电影中的人物一般有超能力或是被一个超能力的人爱上。这种心理有相关的心理学理论支撑吗?最好有英文的材料,没有的话有中文也可以~

还有就是叶公好龙的心理,很想成为吸血鬼的爱人,但是真的碰到吸血鬼肯定很害怕(毕竟电影里的主角都是又帅又有良心又专一的吸血鬼,不可能那么完美吧),就是叶公好龙啦。这又有心理学的解释吗?

可能我描述的比较乱,希望大家帮帮忙,多谢~

随便问问任何一个高中女生,她们无一例外都会告诉你:男孩子有时候会令人感到痛苦不已。男孩子如果一时迷恋上某个有吸引力的女孩,他就会变成一个魔鬼:一会儿他会无视你的存在,接着他又会装酷,冷处理,让你抓狂——与此同时,他的兄弟们则会满眼饥渴地围着你转。要是你想彼此冷静一下缓和紧绷的情绪,和一个年纪稍小,像小狗一样跟在你身边的小男生像“普通朋友”一样出去玩儿的话,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也会像场噩梦一样。
这种故事令人挫败,但却是典型的人性困境。也就是说,除非你正好是贝拉•斯旺——斯蒂芬妮• 梅尔(Stephene Mayer)《月食》中那个热情似火、义无反顾的女主角——那样的话,你有个是吸血鬼的男朋友,而对你最好的朋友对你痴迷不已,却是个狼人,他游离在被动与主动的边缘,时而冲动地会说出这样的话:“好吧,我非常抱歉我没法成为你想要的那种魔鬼,贝拉。我猜我只是没有吸血鬼那么了不起,对吗?”贝拉满脑子都被这种非尘世的三角恋爱占据了,又怎能通过微积分期末考试呢?
这套书分四册,各册均为黑色亚光封面,鲜艳的深红色泼溅其中,颇引人注目 ——《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首次印刷就突破一百万册——梅尔,这位在青少年当中颇受追捧的作家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好吧……不管怎么说她都还是人类)的爱情故事:一位名叫雅各布•布莱克的狼人少年正追求她,对她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与此同时,她则爱上了令人销魂、魅力十足的美国诺斯法拉图——爱德华•卡伦。梅尔用这种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与扑朔迷离的感情纠葛不断地捉弄着读者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忍俊不禁、爱不释手。
雅各布(Jacob),一点儿也不示弱,他高大魁梧,眼睛漆黑,古铜色的皮肤,“乌黑的头发”,但是特别是在爱德华是二年级生而他不过是一年级生的情况下,他又如何竞争呢?这根本就不公平!
爱德华在生物课上坐在贝拉的旁边,他怒不可遏地紧盯着她。贝拉感到迷惑不解,惴惴不安,同时也已经迷恋上了爱德华,她并不知道是因为自己血液的味道令爱德华沉醉不已,几乎到了一种毁灭一切的程度。而他所能做的就是不要吃掉她,但是他渴望得到贝拉,远远不止饱饮一夜。一群“善良”的吸血鬼发誓恪守不吸人血的戒律,爱德华如饥似渴地期盼着贝拉永远陪伴在他身边。但是,他的本能会屈服于激情,严格地遵守戒律吗?“他看你的眼神……就像你是某种能吃的东西一样,”一个名叫迈克妒嫉爱德华的二年级生早前对贝拉说起过。但是在那之前,贝拉就已经做了选择 ——在你已经与吸血鬼约会之后,人类的男孩子们似乎变得何等地不成熟了。
在梅尔的三部曲中,命运多舛的激情——这一原始的躁动贯穿始终,其中超自然的元素更令人毛骨悚然,脊椎发冷。当贝拉和她的吸血鬼情郎看着电视里罗密欧与朱丽叶,希斯克里夫与凯茜之间的情感纠葛时,他们自己的观众沉醉其中的不仅仅是永恒不灭的爱情,更是一种永远不死的爱恋。梅尔的创作带有强烈的特别辅导级,即13岁以下要求父母陪同观看的敏感性:在前几部作品中,她避免描写热情的拥抱,这会让审查员认为这些行为不宜于未婚女孩。此外,贝拉忙于弄清楚她的追求者属于哪个物种,根本无暇顾及种族间的通婚问题。
不过,《月食》一开始就把爱德华与雅各布之间的异族血统暴露无遗,他们之间的情敌矛盾也因此逐渐升级到“激烈”的程度。当贝拉备受“谁是合适的魔鬼”的思念与痛苦的煎熬之时,爱德华告诉她一大群“邪恶的”吸血鬼企图为他们其中一个的死亡复仇,他们可能正急匆匆地赶往福克斯,而其来意不善,这个消息分散了贝拉的注意力。
互相残杀的战争渐渐逼近,但是你真正关心的问题是:贝拉和爱德华高中毕业后会结婚吗?——要是他们为自己的吸血鬼誓言而举行婚礼,爱德华就会吸干她的血,把她变成一个在漫漫长夜中四处游荡的捕猎者,他会这样做吗?贝拉会不会选择雅各布,为他生一群黑头发的小狼人吗?在这个时候,谁又会在意战争呢?
沉浸在女孩需要男孩,女孩必须得到男孩的模式之中,读者们会挖空心思地为贝拉真心的愿望找理由:迅速而激烈的死亡之后会永远与爱德华常相厮守。热血沸腾的贝拉不想等待牧师;但是爱德华——首先是个绅士,其次才是个吸血鬼——拒绝在他们两个合法地结婚之后赐予她这个权利。正如他所言,“从现在开始的一百年后你会具备足够的理解力,真正懂得这个答案,到那时我会解释给你听。”
不过对贝拉而言,18岁结婚比死亡之吻是个更难跨越的障碍。“我尝试过想象告诉我父母我今年夏天要结婚的事情,”她思忖着,“告诉他们我要变成吸血鬼反而更简单一些。”对她而言,等待是最艰难的时刻。她在他们都是十七岁的时候遇见了爱德华,但是在《月蚀》中,两年之后,她已经十八岁了。时间在爱德华变成吸血鬼时(1918年的大流感)的那个年纪凝固下来,爱德华现在永远都比她小了,而杰克已经十六岁,他仍在等待。“我是不是唯一那个会变老的人呢?”贝拉感到悲痛不已,“公平何在?”
什么样的颠覆性生物会想要去构建一个吸血鬼与狼人把婚姻置于大屠杀之上的宇宙呢?答案当然是一位富于幻想,其想象力充满神秘、浪漫、惊悚色彩的作家,她正好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身患白化病——这类作家绝无仅有,仅史蒂芬妮•梅尔一人。作者本人非常清楚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强烈反差,在专为满足她的如饥似渴的书迷们而开设的官方网站上(www.stepheniemeyer.com)她表示,“我不止一次地被问及,‘像你这样漂亮的白化病女孩创作关于吸血鬼的故事会是什么样的呢?’”幸运的是,她的宗教信条可能对人类吸食咖啡因和酗酒的行为嗤之以鼻,然而,智慧之语对人类之血于魔鬼却有着一种灵活的态度;神秘世界对伟大的爱情未设禁区。
现在,小说系列的最后一本就是第四本已经闪亮登场了,这本名叫“Breaking Dawn"也就是”破晓“的书在08年8月1日的凌晨(北京时间)推出,在美国的 青少年争相采购,已一睹其风采。芝加哥的 各大书店都已经放上了40%off的标签,笔者在8月8号还看到排队采购的 人们。但是这个系列走到这一步,大家都或多或少十分失落。
2
曾经风靡一时,几乎家喻户晓的《哈利•波特》系列是一个奇迹,可继《哈利•波特》之后的《暮光之城》系列似乎更是一个奇迹中的奇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暮光之城》的作者斯蒂芬妮•梅尔这个此前连个短篇都没写过的新秀不到三年之内居然接连推出三本畅销佳作,不仅把《哈七》从排行榜上挤走,成了欧美炙手可热的青少年系列小说,先后荣膺亚马逊网站最近十年来最佳图书、《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小说、《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图书、美国图书馆协会十大青少年票选最喜爱读物之首等各大奖项,而且该系列的第一部已被改编成电影,于2008 年2月17日在美国西北海岸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开机,执导该片的是奥斯卡金牌导演凯瑟琳•哈德威克。
据作者称,《暮光之城》的创作灵感源于一个梦,梦中的景象栩栩如生,作者醒来之后,久久不能忘却,于是就花了大半天的工夫,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这个梦,于是就有了《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的第十三章。可当作者记录完自己的梦之后,却欲罢不能了。梦中的那个魅力四射、生气勃勃的吸血鬼(男主人公爱德华)和那个既令他深爱又勾起了他嗜血欲望的女孩(女主人公贝拉)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唤起了作者的无限遐想,于是一路信马由缰地写将下来,直至故事的结尾,复又回马一枪,追根溯源地逆向展开,写出了前12章。由一个梦开始,经过一番捻头续尾,一个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亦真亦幻的精彩绝伦的奇幻故事编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暮光之城》一经问世,便引来了大批粉丝,其成功之处正在于作品亦真亦幻的独特魅力。与其他魔幻小说不同的是,故事中虽不乏离奇的虚幻成分,但更多的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节,如小说一开头就是女主角贝拉由母亲送往机场,前去与其久未谋面的生父一起生活,原因是母亲这边因为继父是到处奔波的棒球队员,不得不时常将自己一人留在家中,这其中可能还有少女成熟过程中的一种微妙心理变化;而离异多年却仍然独处的父亲在一个常年阴雨不断的小镇上当警长,当年父母婚姻破裂的一个原因就是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乃至于“警察局,那是他的老婆,也是他的家”,话虽这样说,但透过贝拉的观察,发现自己的父亲虽然秉性难移,依旧是个工作狂,但他其实内心还是深爱着自己早已离去的妻子的。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能激起人们的共鸣。
但是,就在你流连于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之际,作者往往会笔锋一转,又把你引向一个虚幻离奇的世界,让你悄然暂离尘世,逃避到一个虚拟的理想化的世界之中,忘却现实的烦恼,尽情去满足自己的幻想。吸血鬼(vampire)原本是吸取血液的恶魔,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它既不是神,又不是魔鬼,更不是人。吸血鬼的这种特殊地位,给历代文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成了众多名家的创作对象。吸血鬼作为一个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恶魔形象,始终带有离奇而恐怖的迷幻色彩。随着哥特式文学的盛行,吸血鬼苍白、嗜血、害怕阳光、长生不死的形象更是逐渐在公众的认知中确立起来。吸血鬼虽然没有心跳和脉搏,也没有呼吸,没有体温,但却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会交谈,也会四处走动,甚至还会受伤和死亡。传说中大部分吸血鬼都是只吸食人血的,只有极少部分也吸食其他动物乃至其他吸血鬼的血以维持生命,书中的男主人公正是这后一类吸血鬼。作者选择这一类吸血鬼作为正面形象,与此同时把另一类吸血鬼作为反面形象加以衬托,可谓是匠心独运:一来,减少了恐怖成分;二来,利用吸血鬼超常的异能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奇幻的令人向往的王国;三来,通过刻画他如何抵抗面对人类血液的诱惑来进一步塑造其正面形象,突出其人性,进而使之成为更加令人羡慕的对象。除了吸血鬼以外,小说还涉及了狼人传说,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小说的奇幻色彩,也使得情节更为曲折。
作者的想象力异常丰富,作为译者,笔者在翻译之初,曾误以为作者曾在小说中的两个州都生活过很长时间,尤其是对福克斯镇及其周边的描写是那么深入细致!然而,笔者后来得知,作者同笔者一样,压根儿就没到过这个小镇,更别说在那儿生活了,作者对当地的描写完全是建立在通过google搜索出来的一星半点儿的资料辅之以自己的想象。关于吸血鬼的知识,情况也是如此。
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也特别值得称道,有的读者也可能会说,作者的词汇略嫌贫乏,如在形容人物对话时的表情说话方式时基本上就是那几个词倒过来倒过去,对此笔者不敢完全苟同,虽然这在当时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笔者看来,作者是有意为之的。所以如此,是为了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刻画和对场景的入微描写上,如果作者语言真的词汇贫乏的话,那么译者在翻译过程所更感困难的那些人物对话本身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等就无法得到解释了。可以说,作者对笔墨的把握很有分寸,详略得当,把有限的笔墨全都用在刀刃上了。
当然,再优秀的作品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暮光之城》自然也不能例外,譬如,贝拉最后居然非常蔑视自己的人类身份,恨不得早点儿加入吸血鬼的行列?这是值得探讨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人类确实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有时候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憧憬,如果在人类自身身上找不到一些理想的东西的话,自然就会幻想能在别的,包括虚构的物种身上去寻找,这也是人之常情,最重要的是要有憧憬,要有想象!再说,对于这类问题,历来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它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贝拉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子,她有自己的强项,如脑瓜子灵活,成绩一流,但也有自己的短处,如笨手笨脚,怕上体育课;感情细腻,但有时又不免小肚鸡肠;一方面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方面又难免有所不满;有主见又失之倔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正好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令许多少年心仪的少女形象;爱德华虽为吸血鬼之身,但表现在他身上的帅气、机智、洒脱、敢做敢当、无所不能、不为诱惑所动,等等等等,可能正好是当今的少年应努力学习效仿的,也可能正好是最为少女们心动的少男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25
《Twilight》这套书我看过 除了最后一本 就你说的两方面我这样觉得 人都具有追求美好 探索未知的本性 会被美好的事物所吸引 而吸血鬼神秘 美丽 确又血腥残忍 这种冲突造就了它的无穷魅力 另外 我觉得说是叶公好龙这种心理 有失客观 叶公好龙指的是虚伪的喜爱 并没有诚意 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并不是这样 人在作重大决定前 总是会有很复杂的心理 毕竟会考虑很多因素 就像主人公一样 要和父母分离 要如何面对新的环境等等 如果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害怕 这个人物就假了 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大众心理 建议你可以先通过影评或书评 捕捉灵感和信息
第2个回答  2009-09-25
简单说下,吸血鬼受哪些人的喜欢,必然是它的特点中迎合了那些人的心理。
第3个回答  2009-09-25
吸血鬼本不存在?说的人多了,就有人信了,三人成虎的道理应该明白吧?虚幻的吸血鬼让人们追求的理由在于他的虚幻和能力吧!我想认为存在的人,心理都有缺陷!
第4个回答  2009-09-25
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自己骗自己,自己知道这是假的。有一天,假的一幕一下出现,令人惊慌,这时候,会不记得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