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磷农药中毒的途径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粘膜的吸收,尤其职业性中毒多因皮肤接触引起。农药在体内分布广泛,但肝脏含量最高,脑部含量取决于其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
体内有机磷农药主要通过氧化和水解进行生物转化。氧化过程使毒性增强,例如对硫磷在肝脏滑面内质网的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对氧磷。水解则可降低毒性,对硫磷在氧化的同时,会被磷酸酯酶分解,使其失去活性。代谢产物部分通过葡萄糖醛酸和硫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有些水解产物,如对硝基酚,直接通过尿液排出。
有机磷中毒的关键机制在于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磷酰化胆碱酯酶,导致胆碱酯酶无法分解乙酰胆碱,乙酰胆碱积累引发两种效应:
乙酰胆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破坏兴奋和抑制的平衡,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昏迷等症状。有机磷与胆碱酯酶的结合形式有两种,一种不稳定可复原,如对硫磷等;另一种稳定不可复原,如敌百虫、敌敌畏等,导致胆碱酯酶功能永久性丧失,形成所谓"胆碱酯酶老化"。
长期的胆碱酯酶抑制可能导致迟发性影响,如周围神经和脊髓轴索的损伤,形成迟发性周围神经病。
有机磷农药,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含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类农药品种多、药效高,用途广,易分解,在人、畜体内一般不积累,在农药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类化合物。但有不少品种对人、畜的急性毒性很强,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安全,近年来,高效低毒的品种发展很快,逐步取代了一些高毒品种,使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更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