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理想放弃自己理想的具体事例

没什么要求,就是要具体些,老师布置的.现在学生苦.麻烦帮下吧!
不是大学啦!

为社会理想放弃个人理想的事例两则:

1、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汉书》。

            汉明帝时,匈奴联络了西域的几个国家,经常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班超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闷在书斋里写文章呢?”他把笔杆扔了,就投军去了。

2、鲁迅弃医从文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

        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

        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感觉上最有名的算是鲁迅先生了吧。

鲁迅先生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004.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9-26
社会理想与自己理想是没有明确区分的,严格的说,社会理想也是人们自己的理想.个人自己的理想总会有其社会存在的理由啊,要不它就是脱离现实,不能实现,是妄想,是空想.
因而,所谓放弃自己的理想,一则缺乏现实基础,毫无理由条件坚持下去;二是社会价值太低,没,没有自我实现的意义.综合起来,社会的理想,最高是共产主义,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其理想是代表主流社会繁荣发展的集中要求,需要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各得其所,循序渐进,当然,这并不是人们所能把握.最好是各行各业,各个阶级阶层角落能有适当的人物选充当角色,皆发挥相应作用,保障这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稳定存在发展下去.
这是个普遍现象,人们大多接受命运的安排,沿着生活为他铺好道路走下去,搞科研的科研,教师的教师,做生意的经营,打工的打工,务农的务农,诉讼的打官司,甚至娱乐的吃喝玩乐,声色犬马,无业的混混噩噩,不得安定……无疑是为了社会的理想,符合社会的需要.他们大都是有自己的理想,要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因为社会的理想的缘故,放弃自己的理想.当然不排除不自觉,无奈的情况.
各人的想法是多种多样,其中只有一种是最好的,是理想.
第3个回答  2009-09-24
你是要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主动的没有
被动的到处是
第4个回答  2009-09-24
什么学生能遇到这种问题?大学吧?大学生已经有这能力自己回答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