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小年 春节和元宵节的习俗

如题所述

1. 扫尘
春节扫尘的习俗源于古代,据《吕氏春秋》记载,这一习俗在尧舜时代就已存在。人们相信,扫尘可以驱散一切穷运和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来临前,进行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都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喜庆气氛。
2. 压岁钱
春节期间,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分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3. 贴春联
春联,又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春联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春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同时,一些人家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5.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我国出现了年画游悔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6.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意义在于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7.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8. 拜年
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一是走亲戚;二是礼节性的拜访;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9. 贺年片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