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课笔记

如题所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课笔记如下:

一、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5月,与同年发表的《翠湖心影》《泡茶馆》《跑警报》等文,一道构成了汪曾祺的“昆明忆旧”系列。这篇文章写作的缘起是“宁坤索画”。宁坤即巫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的同学。

1957年,汪曾祺和巫宁坤都被划分为右派,“我俩同时落难,从此天各一方”,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历经磨难,两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北京重逢。1984年,巫宁坤写信请汪曾祺画一幅画,强调“要有我们的第二故乡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墙上一挂,就见画如见人了”。

可见,汪曾祺是在为劫后余生的巫宁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画一幅不重技之巧拙而只求写其精神的画作。汪曾祺“想了一些时候”,有了那幅画,然后有了这篇文章。

二、作品赏析

一般人认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最是自然,所以不必费尽心思,只管说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大多不懂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入化,是至境,看似踏雪无痕,实际功夫在诗外。《昆明的雨》一文,就有这个意思。

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开篇却写一张画,其实这恰恰点出了文章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也分别与昆明的雨有关:悬空倒挂却又能存活开花、且能辟邪的仙人掌,既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又鲜有人知,显得十分有趣。

雨季时的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可见昆明雨季里有许多美味;而“我想念昆明的雨”一句则更直接地写出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虽是写画,实则写昆明的雨,又可见作者对昆明的雨的三种情愫,实在巧妙。

三、名家点评

福建师范大学副教授徐阿兵《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情深?——汪曾祺〈昆明的雨〉新解》:此文妙处不在直抒胸臆,而在委婉其辞;正因委婉,故而情深。作者有意运用某些特殊笔法,避免了情感表达过于直露,这也提醒我们对作家的创作心理予以更多重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心科《〈昆明的雨〉的匠心独运与别有寄托》:汪曾祺借写昆明的雨中的景、物,写了与之相关的人、事,进而以这些人、事来写自己当年在西南联大时的友情与爱情。不过,作者运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写得极其含蓄,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