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的筷子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如题所述

人类进食采用的方式,世界流行最广泛的有3种:用手指、用叉子、用筷子。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的许多地区,用叉子的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南北美洲,用筷子的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大陆。中国人是用筷子群体的主体,也是筷子的创制者。



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叫箸(箸者,助也,意思是帮助吃饭的工具),也叫筯。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是何时发明的?

究竟是谁发明了筷子?我们早已无从考证。《礼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说的是先民把谷子用树叶包好,糊上泥再放入火中烤熟。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放进火灰中,不时地用树枝拨动,让谷物得到均匀的受热后再食用,也许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启发,一根树枝逐渐变成了两根,树枝又被竹木代替,最原始的筷子就出现了。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筷子古称箸,纣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这虽是对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惧的陈述,但却从象牙箸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我们追溯箸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字史料。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在3000多年前已出现了精制的象牙箸。

中国人最早使用的是刀叉,不是筷子

其实,一开始我们中国祖先也是用刀叉的,而不是筷子。刀叉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

现在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骨质餐具刀是在我国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新石器时代的人还基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对付肉食类最好的工具当然是刀了,所以聪明的中国古人就把刀最先应用于饮食之中。

只不过,当时人们把用于餐桌上的刀具叫作“匕”。现代人用的匕首原来产生的时候居然是用于饮食的。看看下面出土的青铜匕,它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一是相当于勺子,二是相当于餐刀。



先秦的时候,这个“匕”其实就是从刀演变而来的,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两个功能就分开了,形成了刀和勺。“匕”后来只代表勺子,这个字在古代也引申成美食、美味。我们曾把去世的母亲称为“妣”,甲骨文中“妣”就是“匕”,代表做饭的母亲。

餐具刀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餐具,接着出现的就是餐具的叉子。在我国西北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些骨制餐叉,距今至少4000年了。它们出土的时候是在一起的,说明当时是成套使用的。到了商代,餐叉变为两齿,也小巧了。它和勺子和骨刀同在,表明当时餐叉、勺、刀是三件配套的。在我国商代的一些遗址、墓葬中也有出土餐具,这表明商代时刀叉是人们使用的主要餐具。



之后,在洛阳的一个战国墓里出土了50多件铜刀铜叉,说明战国也用刀叉。甘肃酒泉出土过东汉铜餐叉,广东出土过东晋铁餐叉,甘肃漳县出土过元代的餐叉餐刀,同时在山东嘉祥也出土过刀叉,还有专门放置刀叉的竹鞘。这说明刀叉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宋元时期。

中国人为何用筷子取代刀叉

中国最早的筷子是安阳殷墟1005号墓发现的6支铜箸头。这就是为进餐准备的。所以,学界认为筷子当作餐具使用是在商代。



为什么用筷子取代刀叉呢?这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结果。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技术摆脱了原始的状态,进入到饮食的文明时期。让我们来看看西周的王室和贵族的标准饮食。这时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代八珍”。

这“八珍”可是厨师事先对食物精加工的,工序很复杂。事先就把食材加工成适合入口的大小块,端出来的菜品已经切好做好了,所以,吃饭时当然不再用刀叉进行分割了,只要用筷子夹住送入口中就行了。因为“周代八珍”是中国各地方菜系的鼻祖,所以筷子成为了古代中国饮食的主流餐具。

“周代八珍” 由2饭6菜组成:“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烧牛、羊、鹿的里脊)、“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膋”(网油烤狗肝)。

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进食方式。以肉类为主食的西亚和欧洲大陆,餐刀始终是他们重要的进食工具,后来他们又发明了叉子。而以农产品为主、肉菜类为辅的饮食结构,奠定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肉类匮乏,于是用少量肉和菜烧出的“羹”,成为主要的菜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上记录了随葬的菜品,其中主食肉食类馔品中除了一笥鱼肉,就是二十四鼎羹。羹能够更好地让肉释放出味道,在肉类有限的情况下,将其切成碎片放进汤里,再用蔬菜补充。要灵活地夹取菜和肉,餐勺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实现,而“挟”可以方便地夹取菜肴。

在商周及其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用筷子的则是贵族,用筷子吃饭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之后才慢慢向民间推广普及,取代了刀叉。

当时以华夏文化为主的中原文明,讲究“华夷之辨”,要将自己先进的文明和周围游牧民族区分开来,游牧民族的饮食特点还是以食肉为主,离不开刀叉。所以,筷子就成了先进文化的代表。

后来,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开始提高自己的地位,开始用筷子。但是,还要切肉、吃肉,怎么办?于是,出现了“刀筷组合”。餐刀和筷子套用,而且装在一起,方便携带。



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

有专家认为,筷子的发明与面条有关。2005年,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距今4000年的面条,或许让筷子的出现变得顺理成章。

考古学家发现的这些古老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科学家确定这种面条是用小米和高粱两种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国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广泛种植。而现代北美和欧洲的面条则通常是用小麦面粉制作。



这个发现将面条的发明权交到了中国人的手上,从制作水平来看,面条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食品。但使用匙匕吃面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早已放弃了手抓习惯的先民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用骨箸食用面条。面条的出现,或许是筷子出现的最大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古人同时使用匕和箸进餐,但箸的地位渐渐取代匕,却是在汉代开始的。而以汤饼为前身的面条,也是在汉代开始普遍流行的,到了宋代,面条已经发展出炒鸡面、笋辣面、卷鱼面等不同品种。或许,正是面条走入寻常百姓家,才让筷子成为人们的主要进食工具。

筷子何时传到国外

筷子曾经传播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如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形成东亚地区使用筷子进餐的传统。这些国家使用筷子的习惯延续至今。

6世纪之后,中日之间交流频繁,日本使节多次前往唐朝学习中国文化。608年,以裴世清为首的中国使节团应邀访问日本。在欢迎宴会上,圣德太子按中国的方式使用箸招待了客人。

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在日本被称为“唐箸”,也就是来源于唐朝的意思。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曾对周恩来说:“总理阁下,日本的用箸习俗是由中国传入的,中国的筷箸给我国带来了既文明又方便的理想餐具,我要敬您一杯,感谢你们给我国输入了良好的饮食文化。”日本还对筷子进行了改良,并且发明了“割箸”,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



然而,东亚地区之外的外国人见到筷子的第一感觉多半是新奇并且惊讶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的习俗:“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内,而不必借助于手指。食物在送到桌上时已切成小块,那些是用筷子很容易夹开的。”

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的专利,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3000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6

筷子古称梜(音同夹)和箸,可以看出早期的筷子是竹制或其他木制的。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筷子是在殷墟发掘的商时期的铜筷子。商朝时,青铜冶炼技术成熟,统治阶层开始铸造、使用各种青铜鼎来进食,原始的进餐用具陶器开始被统治阶级淘汰。

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并非必不可少的进餐工具。但那时的小木棍儿之类还不能称之为筷子,筷子之所以称筷子,主要在于人们必需具有使用筷子的技术,而用筷技术则需经过刻苦练习才能掌握。

我们的祖先发现用小木棍儿之类拨食茶中菜树叶的方法之后,就会纷纷模仿,最后把小木棍儿的数量固定为两根。熟能生巧,古人们使用小木棍儿的技艺越来越高,直到把两根小木棍儿使得上下翻飞,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样灵活自如,筷子就诞生了。

扩展资料

筷子作为基本的进餐工具,即使再为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能做到人手一双。无论是竹制抑或其他木制,都随着中国老百姓勤劳的双手摇摆了千年。而富贵阶层手中的象牙筷,玉筷,金筷无论如何精妙绝伦,也只是历史的见证者。

“箸”向“筷”的转变始于明朝的吴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上海周边。因为这些地方特别讲究避讳,又加上这些地方船运较多,因此“箸”这个音就容易让人联想成船住。为了避讳,就反其道而行之,以箸为快儿,寄托了船家对行船畅快的美好愿望。

发展至清代,南北交流使得“筷子”的叫法传播至大江南北,并很快被北方接受。因此,早期“筷子”其实是“快儿”,是没有竹字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筷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08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家庭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餐具,后逐渐传播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

1、筷子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浆果和狩猎为生,这决定了就餐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用手抓取。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陶器烹煮食物。这就导致无法再使用手抓的简单方式来进食。因此,他们学会了使用两根木棍夹取陶器中煮熟的热食。

2、筷子的发展

筷子古称梜(音同夹)和箸,可以看出早期的筷子是竹制或其他木制的。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筷子是在殷墟发掘的商时期的铜筷子。埋藏于地下的木质筷子早已碳化,只能见诸于史书中。但铜制筷子却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解答历史谜团的光芒。

商朝时,青铜冶炼技术成熟,统治阶层开始铸造、使用各种青铜鼎来进食,原始的进餐用具陶器开始被统治阶级淘汰。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以看出,商纣王时就已经使用了象牙筷子了。

筷子作为基本的进餐工具,即使再为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能做到人手一双。无论是竹制抑或其他木制,都随着中国老百姓勤劳的双手摇摆了千年。而富贵阶层手中的象牙筷,玉筷,金筷无论如何精妙绝伦,也只是历史的见证者。

3、箸向筷子的转变

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梜”,汉代之后开始称为“箸”,明朝时开始出现“筷子”的叫法。《礼记·曲礼》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而“箸”向“筷”的转变始于明朝的吴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上海周边。

因为这些地方特别讲究避讳,又加上这些地方船运较多,因此“箸”这个音就容易让人联想成船住。为了避讳,就反其道而行之,以箸为快儿,寄托了船家对行船畅快的美好愿望。

发展至清代,南北交流使得“筷子”的叫法传播至大江南北,并很快被北方接受。因此,早期“筷子”其实是“快儿”,是没有竹字头的。只是后来人们给加上去的。

同样作为筷子的使用国家,日本依旧称之为“箸”而不是“筷”,因为日本人没有避讳的习惯,也就不存在改变“箸”的称呼的情况了。

4、筷子中的传统文化

筷子在与中国人民的朝夕相处中,已经不是单纯的进餐工具那么简单了。它也融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与行为规范。比如,中国将“三长两短”视为死亡,因此忌讳将长短不一的筷子摆放在餐桌上;比如,用筷子敲击碗盘,是乞丐的行为,及其不恰当;比如,将筷子插入盛好的饭菜中被视为是向死人上香等等。


扩展资料

首先,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其次,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阴阳理念

然后,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

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比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而中国的什么都是合在一起的: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

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

所以,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使用筷子时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夹菜只能从上往下夹,叫做“骑马夹”,从下往上翻着夹叫“抬轿夹”是不允许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9-28

筷子之所以叫筷子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当时的史料中记载商纣王曾经用过象牙的筷子,那个时候叫做象牙箸。到了先秦时期筷子就被叫做“挟”,秦汉时期叫“箸”,但是因为“箸”和“住”读音一样,说法不好,所以就改名为“筷”,就有了后来的“筷子”。

好多的人都说筷子起源于商纣王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他是最先使用筷子的,而且用的是象牙的筷子,非常奢侈。但是这种说法被好多的人否定了,觉得在更早之前就有了筷子这种东西,只是到商朝的时候普及了而已。

其实最先用筷子的人是大禹,那个时候他去治理水患,非常焦急,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连吃饭都是在野外进行,想着赶紧吃完赶路。但是因为食物太烫了,没有办法一下子送到口中,所以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吃的耽误时间。

后来大禹就急中生智,就把身后的树枝折断,然后用它来夹肉,这样就不会烫着手了。后来他手下的人也跟着这样做,所以慢慢的筷子就演变而来了。

但是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证实,因为当初没有文字,没有办法记载这一切,现在人们所知道的不过是推测而已!

第4个回答  2020-09-28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家庭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餐具,后逐渐传播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1、筷子的起源

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浆果和狩猎为生,这决定了就餐方式简单粗暴,就是用手抓取。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我们的祖先学会了使用陶器烹煮食物。这就导致无法再使用手抓的简单方式来进食。因此,他们学会了使用两根木棍夹取陶器中煮熟的热食。


图为大汶口时期的陶器,用于烹煮谷物
2、筷子的发展

筷子古称梜(音同夹)和箸,可以看出早期的筷子是竹制或其他木制的。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筷子是在殷墟发掘的商时期的铜筷子。埋藏于地下的木质筷子早已碳化,只能见诸于史书中。但铜制筷子却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解答历史谜团的光芒。商朝时,青铜冶炼技术成熟,统治阶层开始铸造、使用各种青铜鼎来进食,原始的进餐用具陶器开始被统治阶级淘汰。


统治阶层使用青铜器作为进餐工具
《韩非子·喻老》中有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可以看出,商纣王时就已经使用了象牙筷子了。

筷子作为基本的进餐工具,即使再为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能做到人手一双。无论是竹制抑或其他木制,都随着中国老百姓勤劳的双手摇摆了千年。而富贵阶层手中的象牙筷,玉筷,金筷无论如何精妙绝伦,也只是历史的见证者。

3、箸向筷子的转变

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梜”,汉代之后开始称为“箸”,明朝时开始出现“筷子”的叫法。《礼记·曲礼》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而“箸”向“筷”的转变始于明朝的吴中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和上海周边。因为这些地方特别讲究避讳,又加上这些地方船运较多,因此“箸”这个音就容易让人联想成船住。为了避讳,就反其道而行之,以箸为快儿,寄托了船家对行船畅快的美好愿望。发展至清代,南北交流使得“筷子”的叫法传播至大江南北,并很快被北方接受。因此,早期“筷子”其实是“快儿”,是没有竹字头的。只是后来人们给加上去的。

同样作为筷子的使用国家,日本依旧称之为“箸”而不是“筷”,因为日本人没有避讳的习惯,也就不存在改变“箸”的称呼的情况了。


汤匙与筷子
4、筷子中的传统文化

筷子在与中国人民的朝夕相处中,已经不是单纯的进餐工具那么简单了。它也融入了中国人的信仰与行为规范。比如,中国将“三长两短”视为死亡,因此忌讳将长短不一的筷子摆放在餐桌上;比如,用筷子敲击碗盘,是乞丐的行为,及其不恰当;比如,将筷子插入盛好的饭菜中被视为是向死人上香等等。

中国人,通过一双筷子尝遍天下所有的酸甜苦辣。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离家多长时间,中国人都会想念家里那一双为自己带来美味味觉的筷子。拿起那双筷子,才知道自己的归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