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例子有哪些?

如题所述

1、韦编三绝。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了晚年,特别喜欢读《易经》。《易经》晦涩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由于孔子翻看《易经》次数太多,竟使捆扎书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这个典故,颂扬孔子的勤奋好学精神。

2、悬梁刺股。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3、囊萤映雪。晋朝的车胤,家里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晋代的孙康家贫,晚上也点不起灯,就在冬夜坐在严寒的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诗书。

4、凿壁偷光。西汉时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晚上点不起灯。但他酷爱读书,不想浪费晚上的时间。刚好,他家邻居是财主,晚上会点灯。匡衡便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一个洞,让财主家的灯光,进入自家房间,然后他就着漏进来的光苦读诗书。

5.“墨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21
1、韦编三绝。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了晚年,特别喜欢读《易经》。《易经》晦涩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由于孔子翻看《易经》次数太多,竟使捆扎书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后来,人们用“韦编三绝”这个典故,颂扬孔子的勤奋好学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