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抛荒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怎么有效的去解决呢?

如题所述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农民纷纷外出打工,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由此可能导致的粮食安全成为了社会公众始终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在春耕备产关键期,各级政府前所未有地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战略位置,落实耕种面积列为了最为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

根据媒体报道,如福州市就出台了制止耕地抛荒撂荒“硬核”措施:抛荒撂荒就要依法依规收回承包权或经营权,连续抛荒撂荒将被记录不良信用。毋庸置疑,耕地抛荒问题是农业发展必须应对的突出难题,但产生的原因复杂,不能从单一的角度简单化处理,需要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审视和研判,才能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时代要求。

一、人地矛盾突出是忧虑耕地抛荒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14亿多人口户均耕地规模,仅相当于5亿多人口欧盟的四十分之一、3亿多人口美国的四百分之一。因此,“人均一亩三分地”使耕地成为中国最稀缺的生命资源。然而,一方面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从1996到2006年10年就减少了耕地1.24亿亩,相当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耕地面积。问题是这些公开发布的耕地数据可不可信?如中部某省在2001年上报的耕地面积为3800多万亩,到2007年上报却高达5700多万亩,实际上2006年全省有765万亩耕地退耕还林,加上公路和铁路、城镇建设用地,耕地面积大幅减少,上报数量反而增加了。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农地的保护都极其严格。尽管土地私有化的国家可以自由买卖,但禁止改变农地的用地性质,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中国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不少,如土地规划随着地方主要领导人的调整而调整,换一个地方主要领导人就会变换一个开发区,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就改变了农地性质,一片良田用一片低质量耕地甚至荒地就置换了,耕地非农化的红利成为了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积累。

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地方政府有可能还会加大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来实现城镇建设用地无限扩张的力度,这是耕地保护最令人担忧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直接危及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中央要求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政策,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捍卫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按照十九大的顶层设计,到2050年实现全面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中国是一个还未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还未最终完成,就仍然会对整个农业、农村、农民提出内向积累的要求,农村资源仍然会进一步向工业和城市聚集,耕地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有研究预测,到2020年,中国耕地缺口将达到1亿亩以上。

另一方面是耕地抛荒的势头加剧。有的是“季节性抛荒”,就是将原本种植双季稻改单季稻,从而减少了同一面积的粮食生产。有的是“非粮化抛荒”,就是基于比较效益,将农地改种甘蔗、烤烟、花卉等非粮经济作物。有的是“绝对抛荒”,主要是南方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均耕地大多为几分地,难以维系农民的基本生存,大面积全年抛荒的耕地随处可见。诚然,美国等不少国家也实行大面积的轮作休耕制度,但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中国如果抛荒撂荒的耕地面积过多,如何养活自己就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思考和忧虑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