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的语言特点

急呀~~用这个写作文呢。。。

  《沁园春·雪》是触景生情之作,也是一首汪洋恣肆的抒情诗。它的情是与景、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这首词的上片写景,纵横南北东西,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寓于景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1、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是这首词的显著特点: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有具体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如蜡象奔驰。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有想像描写:雪后天晴,红装素裹,更加妖娆。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下阕是议论兼抒情。由江山的多娇,想到为之倾倒的历代英雄,引出一番议论,历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指出他们的不足。最后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的壮志豪情。全词写景与评论,密切关联,互相映衬。由于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2、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及借代方法的运用是本词的又一显著特点:

  静景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此句又是化静为动。这样动静结合,描写出北国壮丽的风光。借代主要体现在以。文采、风骚”代文治,以“弯弓射大雕”代武治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31
这篇文章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以此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又把江山的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同时又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他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下片以抒发情感,表达感受为主。评价5位封建帝王(评古),以此抒发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赞美之情。(赞今)由祖国的山河壮丽,引出英雄人物,抒发诗人的抱负。惜在文章中既含褒义又含贬义。褒义肯定了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但在惋惜中又含批判,委婉地批判了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在这其中又蕴涵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远大理想和报复。
楼主,不知道你说的语言特点是不是这个啊,希望对你写作文有帮助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