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亡后会进入怎样一种状态?是不是有灵魂,滞留一段时间后由鬼差带走?

佛法初学者,见识尚浅,如有冒犯之处,还请各位师兄见谅

死亡与结生的过程
(cutipatisandhikkama)
节卅四:四种死亡之因

Ayukkhayena, kammakkhayena, ubhayakkhayena, upacchedakakammuna ca ti catudha maran’uppatti nama.
死亡的来临有四种,即:一、因为寿元已尽;二、因为(令生)业力已尽;三、因为(上述)两者(同时)耗尽;四、因为毁坏业(生效)。

节卅四之助读说明

死亡的来临:一般上,死亡的定义是在一世当中的命根(jivitindriya)被切断。

因为寿元已尽:在寿元已定的生存界,这是指其地的有情在寿元尽时死亡。在人间里,当知这是在老年时的自然死亡。在寿元尽而死时,若令生业的业力还未耗尽,该业力就还能够导致该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里即有这种事情发生。

因为(令生)业力已尽:这是指因为令生业已耗尽而死,虽然正常的寿元还未尽,或其它能够延长寿命的条件也具足。当寿元与业力两者同时耗尽时,那即是「两者皆耗尽的死亡」。

因为毁坏业(生效):这是指极强的毁坏业在寿元未尽时中止了令生业力,而导致死亡(见节十八)。

首三种死亡名为「适时死」(kalamarana),最后一种则名为「非时死」(akalamarana)。例如一盏油灯的熄灭可以是因为灯蕊耗尽、油耗尽、两者皆耗尽或因为外来之因,譬如吹来了一阵风。

节卅五:死亡之相

Tatha ca marantanam pana maranakale yatharaham abhimukhibhutam bhavantare patisandhijanakam kammam va tamkammakaranakale rupadikam upaladdhapubbam upakaranabhutab ca kammanimittam va anantaram uppajjamanabhave upalabhitabbam upabhogabhutab ca gatinimittam va kammabalena channam dvaranam abbatarasmim paccupatthati.
对于临终的人,在临命终时以下的其中一者会呈现于六门之一:
一、依情况现前的是即将产生下一世结生的业;
二、或业相,即以前造业时所识知的颜色等,或以前造业所用的工具;
三、或趣相:即将在下一世所到或体验的(征象)。

节卅五之助读说明

对这三种呈现于临终者的目标的解释,见第三章、节十七。当知这目标是呈现于临终者的(临死)速行心路过程,而不是呈现于死亡心。在一世里的最后一个心,亦 即死亡心,它所识知的目标是与在同一世里的结生心及有分心的目标相同。临死速行的目标过后即会成为下一世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的目标。

节卅六:临命终时的心

Tato param tam eva tath’opatthitam alambanam arabbha vipaccamanakakammanurupam parisuddham upakkilittham va upalabhitabbabhavanurupam tatth’onatam va citta-santanam abhinham pavattati bahullena. Tam eva va pana janakabhutam kammam abhinavakaranavasena dvarappattam hoti.
此后,便安住于呈现当前的目标,依据即将成熟的清净或污浊之业,亦与即将前往投生之境相符地,心流继续流下去,且倾向于该境。或令生业有如重新造作般呈现于(意)门。

节卅六之助读说明

有如重新造作般(abhinavakaranavasena):这是指该业并不是呈现为记忆的影像,而是呈现于意门为有如当时正在造作一般。

节卅七:死亡与结生

Paccasannamaranassa tassa vithicittavasane bhavanga-kkhaye va cavanavasena paccuppannabhavapariyosana-bhutam cuticittam uppajitva nirujjhati. Tasmim niruddhavasane tass’anantaram eva tathagahitam alambanam arabbha savatthukam avatthukam eva va yatharaham avijjanusayaparikkhittena tanhanusayamulakena sankharena janiyamanam sampayuttehi pariggayhamanam sahajatanam adhitthanabhavena pubbangamabhutam bhavantara-patisandhanavasena patisandhisankhatam manasam uppajjamanam eva patitthati bhavantare.
对于临死的人,在心路过程之末或有分灭尽时,代表一世终结死亡的死亡心即生起与灭尽。
一旦(死亡心)灭尽,下一世的结生心即刻生起,识知如此获得的目标,依情况而有依处或无依处支助;它是由受到无明所束缚和以渴爱潜在倾向为根本的行(业) 所生。称为结生心是因为它把两世连接起来、受到相应名法陪同、作为相应法的住处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

节卅七之助读说明

对于临死的人:在一世当中的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生起之前,有分心波动了两次之后即停止。过后五门心路过程之一缘取呈现于根门的目标而生起,或者是意门心路过程缘取呈现于意门的六所缘之一而生起。由于力弱,这最后一个心路过程的速行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时般生起七次。这心路过程本身缺少造业的能力,而只是作为过去业成为令生业的管道。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可能会生起或没有生起。有时候是有分随着最后一个速行之后生起。然后,作为最后一个心的死亡心即生起,执行死亡的作用。在死亡心灭尽时,命根亦被切断。此后身体即只剩下一堆无生命的时节生色,直到死尸毁坏成灰为止。

一旦(死亡心)灭尽:在死亡心灭尽之后,在新一世的结生心即刻生起,缘取前一世临死速行的目标。在有色法的生存地,此心由心所依处所支助,但在无色地里它则没有任何依处。它是由行所产生;此行即是过去速行之业,而此业的根基则是两种生死轮回之根,即无明与渴爱两种潜在倾向。结生心由其相应名法(即相应心所)陪同;由于作为相应法的住处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并不是因为它比它们先生起而成为它们的前导者。

节卅八:欲界结生心的所缘

Maranasannavithiyam pan’ettha mandappavattani pabc’eva javanani patikankhitabbani. Tasma yada paccuppannalambanesu apatham agatesu dharantesv’eva maranam hoti, tada patisandhibhavanganam pi paccup-pannalambanata labbhati ti katva kamavacarapatisandhiya chadvaragahitam kammanimittam gatinimittab ca paccuppannam atitam alambanam upalabbhati. Kammam pana atitam eva, tab ca manodvaragahitam. Tani pana sabbani pi parittadhammabhutan’ev’alambanani.
于此,当知在临死心路过程里只有五个软弱的速行生起。因此,若死时是缘取呈现于根门的现在所缘,(新一世里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也都缘取现在所缘。对于欲界结生,当由六门之一所识知的目标是业相或趣相时,该目标可以是现在(所缘)或过去(所缘)。但(作为目标的)业则必定是过去的,而且是通过意门识知。这一切(欲界结生的)目标都只是有限法而已。

节卅八之助读说明

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也都缘取现在所缘:对于在死亡时所识知的现在所缘,其寿命可能会持续到下一世的结生心与最初几个有分心的时刻,因此后两种心也能缘取现在所缘。

对于欲界结生等等:若结生心的目标是业,它必定是过去所缘,而且是通过意门识知的法所缘。若目标是业相,它即可能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对于作为(临死)目标的趣相,不同的论师有不同的见解。有些论师,包括《阿毗达摩义广释》的作者,认为趣相必定是通过意门识知的现在色所缘。他们解释阿耨楼陀尊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为:「当目标是业相时,它可以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当它是趣相时,它由第六门(即:意门)识知,而且是现在所缘。」其它论师,包括列迪长老,都反对这种诠释,认为其见解太狭窄。他们辩说阿耨楼陀尊者所写的肯定有较广的涵义,即是说趣相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也可以呈现于六门的任何一门。列迪长老认为:《阿毗达摩论》里常提到趣相是呈现于意门的现在色所缘,但这只是基于其最为常见的呈现方式而如此说,其实它也能以其它方式呈现,譬如地狱众生的哀号、天界的音乐与香味等。

节卅九:广大结生心的所缘

Rupavacarapatisandhiya pana pabbattibhutam kamma-nimittam ev’alambanam hoti. Tatha aruppapatisandhiya ca mahaggatabhutam pabbattibhutab ca kammanimittam eva yatharaham alambanam hoti.
对于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以及必定是业相。同样地,对于无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以及必定是业相。
Asabbasattanam pana jivitanavakam eva patisandhi-bhavena patitthati. Tasma te rupapatisandhika nama. Arupa arupapatisandhika. Sesa ruparupapatisandhika.
对于无想有情,生起为结生的是命根九法聚。因此他们名为「色结生」。无色界的(有情)名为「非色结生」(名结生)。其余的名为「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

节卅九之助读说明

色界结生心的目标即是产生结生的禅那所缘取的似相。这似相是概念,也是业相。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空无边与无所有的概念。第二与第四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即它们的目标都是广大心。上述的目标都属于业相。无想有情是没有心的,所以在结生时并没有缘取任何目标。「命根九法聚」是其中一种拥有命根的色聚(见第六章、节十七)。

节四十:投生的法则

Aruppacutiya honti hetthimaruppavajjita
Paramaruppasandhi ca tatha kame tihetuka.
Rupavacaracutiya aheturahita siyum
Sabba kamatihetumha kamesv’eva pan’etara.
当在无色界的(梵天)死时,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较低层次的无色界天;他也能够以三因结生心投生到欲界。
当在色界的(梵天)死时,他不会以无因(结生心)投生。当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时,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其余的(即:死时是二因或无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Ayam ettha cutipatisandhikkamo.
于此,这是有关死亡与结生的过程。

节四十之助读说明

凡夫与有学圣者之间的投生法则有很明显的差异。上文只提及凡夫的投生过程。在此,我们将先解释凡夫的投生过程,然后再解释有学圣者的。

无色界的有情能够培育与其层次同等或较高的无色禅,但不能培育较低层次的无色禅。所以,当他们死时,他们能够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较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 投生到层次较低的禅天。然而,若他们失去禅那,他们即会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报心投生到欲界。

无想有情死时会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投生到欲界。在其它色界天的梵天死时,若他已证得无色禅,他即能投生到无色界天;若他已证得色禅,他即能投生到色 界天;若他造了极强的倾向欲界之业,他即会投生到欲界。对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结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

对于在欲界的三因者,死时他们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够造所有种类的业。对于在欲界的二因与无因者,死时他们只能投生到欲界;他们下一世的结生心可以是两种无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个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

对于圣者,他们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三因,因为没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证得道果的。有学圣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较高的界。而阿罗汉死后则当然不会再投生到任何界。

节四十一:心之相续流

Icc’evam gahitapatisandhikanam pana patisandhi-nirodhanantarato pabhuti tam ev’alambanam arabbha tad eva cittam yava cuticittuppada asati vithicittuppade bhavass’angabhavena bhavangasantatisankhatam manasam abbocchinnam nadisoto viya pavattati. Pariyosane ca cavanavasena cuticittam hutva nirujjhati. Tato parab ca patisandhadayo rathacakkam iva yathakkamam eva parivattanta pavattanti.
所以,对于如此投生者,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会生起识知同一所缘的同一种心,有如河流般不断地流下去;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它即会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为止。由于它是有(即:生命)的主要因素,此心被称为有分。在生命终结时,它成为死亡心,灭尽后即完全停止。此后,结生心与其它(心)有如车轮一般继续次第地转起。

节四十一之助读说明

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在结生心之后有十六个有分心生起。然后就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以及七个「有欲速行」(bhavanikanti- javana),即贪着新生命的速行。这在新一世里的第一个心路过程缘取结生心为目标;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见不相应无行的贪根心。当这心路过程结束时,有分心即再生灭;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有分心即会如此不断地生灭。如此,心之流从结生流到死亡,又从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车轮一般次第地转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08
这是人的信仰问题,没法在这里辩论。但是我个人是不相信的,人所谓的灵魂和思想都是依附在肉体上的,或者说肉体是灵魂的载体,人死后肉体都慢慢腐烂消失,灵魂和思想还会存在吗?
第2个回答  2009-09-09
我个人是相信的,佛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信佛则是与佛有缘之人。相信了就要做善事。存善心。
第3个回答  2009-09-08
答案只有2种
1 留在人类生时的地方等能量没了就会消失.
2 在冥界被其他强大的东西吃掉.
这就是去过冥界的人还米死 回来给的答案.
没什么6道 没其他的宗教-只有弱肉强食的世界.
而轮回就是抢新生灵魂的身体.
第4个回答  2009-09-08
这位同修,你好。
万般带不去,只留业随生。
你应该知道有哪六道是吧?那就不用我解释了。
做的是善业,就随着善业的感应去了。
做的是恶业,就随了恶业的感应去了。
因为魂是迷的,不是清醒的,都是迷迷忽忽地去了。
如果悟的,明了,就是灵魂了,心中还是会想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决定能往生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