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伟大?

如题所述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8-22
1.鲁迅的观点也许有偏颇之处,但他确实有着当时一般人没有的那样深沉的爱国情怀。鲁迅的视野有他局限的一面,但他敢于用他犀利的文字鞭笞当时社会的黑暗,他敢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与愚昧的封建思想斗争。他同情人民,却不因同情而掩盖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他有追寻真理的勇气而且付诸于行动,这已经是伟大的了。

2.他的伟大不在于文学,在于他始终清醒地思考人类的未来,不但自己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且为整个民族人格重建进行不懈努力。他的杂文今天仍然可以发表,仍然让人读了脸红心跳。
他永远站在弱者与被压迫者一边,怒视一切丑恶与愚昧,无所畏惧也不求依靠。
这都令人敬仰。

3.鲁迅一生,他都是反对设定前提和规范价值取向的。当别的中国作家热于躲进闲适的文化传统中逍遥自我调解时,他以对存在闭抑性的觉察,成为溃败文化传统的突围者,成为“存在”意义的担当者。这是鲁迅的伟大之处。

4.主要是他对中国国民性进行批判的深刻与清醒,直到现在,我们的这些民族弱点仍然没有改变。
另外,鲁迅的绝望是一种深刻的悲剧情结,这是对人类最深刻的认识
第2个回答  2006-08-22
鲁 迅

(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运动。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第3个回答  2006-08-22
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
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以故?是时空的距离使鲁迅的形象在后人的眼里显得比近在眼
前或相距不远的当代人更为高大么?诚然,时间和空间愈贴近伟人的
人,是习焉不察地觉不出对象的巨大分量来的。此所以周海婴会嘟哝
着“这种爸爸,什么爸爸!”这绝不仅由于童稚的天真无知,直到近
来,我读周海婴回忆和论述他爸爸的文字,仍然看得出对他伟大的父
亲没有作当量的定位。这很难怪,他和伟人太贴近,太腻昵了。当隔
海遥望的日本作家左藤青夫尊鲁迅为“东洋第一大师”时,鲁迅近处
的似乎是得风气之先的文人却贬斥鲁迅为“没落”、“朦胧与无知”,
不值一文。以上的例证是空间差距所导致的辨认上的分歧,远的正确,
近的迷误。不过,那些曾经讥薄鲁迅“朦胧与无知”的人,几年之后
又对鲁迅表示尊崇了,这似乎也体现了苦恼的时间差距。

但我所断定的未来的历史家将比当代人更高地评价鲁迅的理由不
在此。我所持的理由有二,分述如下:

其一,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
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
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
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
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
之念所蔽。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
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
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
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比较之余,鲁迅
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其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
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
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
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谁记得
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
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
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一些英雄攫
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
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
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
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
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尤其因为,
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
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
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

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大,也
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
知道尊崇伟大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
长叹憾。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
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
发出了如此的感慨。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
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
怨为历史所刷淡。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
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
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但对和鲁迅尚贴近或时距不远的当代人,那些曲解和污蔑鲁迅的
材料却是很现实的教材,从这里可以看出伟人是怎么战斗过来的,他
又怎么正是在战斗中,靠这些未来的尘埃而成就其伟大的。甚至对未
来的历史家,即使对这些灰埃不屑一顾,或带着怜悯的目光督视它们
一眼,或许也能激起点历史的感兴,在选择中汲取些可供描塑伟人的
对比资料,并遥想当年曾有那么许多高矮不等的侏儒而不解,而想起
韩愈“蚍蜉撼大树”的诗句,勾起点思古之幽情吧。

房向东先生前年出版了《鲁迅与他骂过的人》,意在聚集鲁迅生
前环绕着他的嘀嘀咕咕,对显豁鲁迅的伟大有益;现在他又奋力写成
《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聚集鲁迅死后环绕着他的嘁嘁喳喳,对
显豁鲁迅的伟大同样有益。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的所以要活着,努
力眷护生命,与其是为了爱他的人,无宁是为了敌人,要让那些不是
东西之徒因他活着而不舒服。鲁迅死了那么久,仍然有那么多人咒骂,
证明他威灵犹在,仍同活着时那样使某些人不舒服,也证明鲁迅不朽。
忘了是布瓦洛还是拉辛说过:“世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
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鲁迅正验证着这句话。
第4个回答  2006-08-22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岁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离寓避难。
二月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旧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联”机关杂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为增田涉讲解《中国小说史略》全部毕。同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请内山嘉吉君教学生木刻术,先生亲自翻译,至二十二日毕。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楼景印宋本。同月《毁灭》制本成。
十二月与友人合编《十字街头》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岁

一月二十九日遇战事,在火线中。次日避居内山书店。
二月六日,由内山书店友护送至英租界内山支店暂避。
四月编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一九三○年至三一年杂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录译著书目。
九月编译新俄小说家二十人集上册讫,名曰:《竖琴》。编下册讫,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两地书》。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岁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庆龄宅,欢迎萧伯纳。
三月《鲁迅自选集》出版于天马书店。同月二十七日移书籍于狄思威路,税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迁居大陆新村九号。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
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印成。同月“木刻展览会”假千爱里开会。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岁

一月《北平笺谱》出版。
三月校杂文《南腔北调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编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编《译文》创刊号。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识者被逮,离寓避难。
十月《木刻纪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盗汗。病后大瘦,义齿与齿龈不合。同月短评集《准风月谈》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岁

一月译苏联班台莱夫童话《表》毕。
二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
四月《十竹斋笺谱》第一册印成。
六月编选《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作导言毕,印成。
九月高尔基作《俄罗斯的童话》译本印成。
十二月编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续写《故事新编》。
十二月整理《死魂灵百图》木刻本,并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岁

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
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同月编《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医云胃疾,自后发热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
甚危。
六月,从委顿中渐愈,稍能坐立诵读。可略作数十字。同月,病中答访问者O·V·《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又《花边文学》印成。
七月,先生编印之《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
八月,痰中见血。为《中流》创刊号作小文。十月,体重八十八磅,较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契诃夫作《坏孩子和别的奇闻》译本印成。能偶出看电影及访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气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