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懂的现代诗歌 快!!!

推荐2、3首【易懂】的现代诗歌,
字数【不要太多】,
最好带有赏析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解析: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9-13
当我死时

作者: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赏析: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了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作者通过为自己死后的设想,来表达诗人落叶归根的心情。

《感觉》

作者: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赏析:这首就很好理解了,甚至不需要理解,前四句罗列,后四句总结。表达的意向大多因人而异,总的来说读此诗心情大多是温暖的,淡淡的快乐。以我之见,意向大约有这么几种:1“天”“路”“楼”“雨”事实上讲不可能是灰色的,加进去了一些主观的心情,阴郁的挫折等等,后又突出鲜明的颜色做结尾,说明人间之事总还是乐观的,向上的。2“天”“路”“楼”“雨”都是客观事物,不讲人情,世事无常,而孩子,是人性的,对比突出。3人们这种动物总是在强烈的鲜明立场下辩论,灰色的世界总是笑而不语。
当然,第三种太过于发散,只是我个人意见罢了。顾城的早期诗作是不会这样想的,到比较适合晚期顾城的想法。

在路上

作者:

从北京到绿色的吐鲁番
我带回一串葡萄
它是我的眼泪
紫的,绿色的
饱含着辛酸的泪水

从北京到吐鲁番
眼泪洒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蓝色的乌鲁木齐
我带回一束玫瑰
它是我的青春
火红的、甜蜜的
在少女的心房枯萎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
青春消逝在路上

从北京到金色的酒泉
我带回一只夜光杯
它是我的爱情
清澈的、晶莹的
闪烁着星星的眼睛

从北京到酒泉
爱情留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青色的拉萨
我带回一匹哈达
它是我的梦想
朴素的、洁白的
插着白鹤的翅膀

从北京到拉萨
梦想丢在了路上

从北京到白色的大理
我带回一捧孔雀石
它是我的忧伤
猩红的、碧绿的
沾满了血和泪

从北京到大理
忧伤抛到了路上

从北京到绿色的西双版纳
我带回一只蝴蝶
它是我的岁月
美丽的、干枯的
夹进了时间的书页

从北京到西双版纳
岁月消失在路上

这是一首生活成长的写实诗,作者通过地域空间,色彩变幻,巧妙的构建了一个成长,生活的路,正如题目所说,一切都是在路上,路上有过“泪”“岁月”“忧伤”“爱情”“青春”,路上有“葡萄”“夜光杯”“哈达”“孔雀石”“蝴蝶”,喜怒哀乐全在路上。这首诗以系列的意象为载体,通过物象来反映是人的生活。
第2个回答  2009-09-18
假如我是萤火虫。 我会在黑夜里默默的发出淡淡的光芒, 为在夜里迷路的孩子指引回家的方向。假如我是雨,我愿自己五马分尸,下在沙漠里为困在里面的人创出一片绿洲,假如我是云,我愿献出身体,为人们遮挡夏日酷热的阳光。假如我是大树,我愿意自己一动不动的站立,为在夏日里做出微笑的贡献。假如我是希望之光,我会用自己微弱的光芒尽可能的去帮助每一个迷失自我的人。假如我是一名导游,我会将我国最美好的地方介绍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知道,中国很强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