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导助听器一般保修多久?

如题所述

科技改变生活,对于小耳患者及其家属、单侧听损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医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适用于小耳患者和单侧聋患者的骨传导助听器。

骨传导助听装置按振动源可分为直接驱动与经皮驱动;按佩戴方式可分为手术类与非手术类。目前广受患者欢迎的骨导助听装置大致有这几种:Baha 5、Ponto 3、SoundBite、ADHear、拉贝和Alpha2 MPO等。


一、BAHA 5

专利的传感器技术,音质效果佳,失真小

17通道声音处理技术,7种程序智能切换,具有强大的降噪技术,为孩子在噪声环境下无缝聆听保驾护航

特有的BC Driver高效换能器,双轨调节,在降低啸叫的同时能提供清晰的声音

多种佩戴方式,软带式、反戴式及手术植入,经皮传导模式可降低皮肤感染风险

可连接iPhone/iPad设备,个性化手机APP设置,并且可以匹配无线附件

保修期两年,保修期内损坏可免费更换新机;

频宽125Hz-10KHz,拥有两款机型,骨导听力≤55dB均可佩戴。

售价RMB 50000


二、Ponto 4

1、搭载市面上最先进的 Velox S 芯片,每秒处理次数12亿次/秒。体验更快的声景分析、更精确的字词间降噪、更高速的平衡处理;

2、使用久经市场验证的360°开放声音领航系统,为大脑还原一个自然的360°全景声音画面,充分利用大脑功能;

3、世界上最小的骨锚式助听器,比 Ponto 3 还要小27%;

4、搭载MFI蓝牙直连技术,助听器秒变专属蓝牙耳机;

5、配备LED指示灯+电池仓门锁,更直观,更安全;

6、骨导领域首次同步使用最前沿的听力学技术。

保修期两年,保修期内损坏可免费更换新机

频宽200Hz-10KHz,拥有三款机型,骨导听力≤65dB均可佩戴

售价:RMB 48800


三、SoundBite

全球独创的牙骨传导听力技术,巧妙利用牙齿来无损地传导声音

全新的声音处理技术,高频补偿更佳,改善嘈杂环境下的聆听能力

耳背机可佩戴于耳后也可别在衣领处;口内机佩戴近乎完全隐形,易穿戴且不影响正常饮食

保修期两年,保修期内损坏可免费维修

频宽750Hz-8KHz,目前只有一款机型,骨导听力≤30dB即可佩戴

售价:RMB 39800


四、ADHear

全球首创零压力微气囊弹力振子技术,使得皮肤不再有压迫感

4程序8通道声音处理技术,搭配音量调节旋钮,自动控制增益

除软带佩戴方式外,首创粘贴式佩戴方法,小巧玲珑,提高舒适度

保修期两年,保修期内损坏可免费更换新机

频宽200Hz-8KHz,目前只有一款机型,骨导听力≤25dB均可佩戴

售价:RMB 3680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1
古打坐天气一般保修都是三年或10年左右的,这种几十万的助听器保修时间是终身的。
第2个回答  2021-12-01
你好,一般厂家规定的保修期是2-3年不等。助听器使用年限一般在5-8年左右,主要看个人使用情况,保养情况等。而且还要看使用者的听力变化情况。所以不能给出准确的使用年限。有人助听器能用十年,也有人2年就换机的用户。个人情况不同。 厂家保修一般都是2-3年左右,不过有些厂家和经销商会有些活动,会延长保修期,延长后可达到5年,这个是不定期的活动,而且比较少。你可以多关注些。当然了,如果听力不好,要尽快选配助听器,不要仅仅因为保修期的问题就一直等厂家和经销商的活动。越早选配助听器对患者越有帮助。根据价格,厂家不同,保修时间长短也不同,具体得看你买的什么品牌的,保修卡上一般都会有时间的
希望楼主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2-01
关于骨导助听器,我们竟被误导了这么多年!
2019-12-22 13:33
偶尔会有人问起关于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该如何区分,以及哪种情况适合戴哪种助听器。为什么是“偶尔”,因为大多数人可能连“气导”和“骨导”的概念都不知道,更别说区分了。发生听力损失后,大家知道要么配助听器要么做人工耳蜗,可是却往往忽略了助听器其实也是分类的。
然而,这篇文章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给大家科普什么是骨导助听器,而是站在一个客观、全面的角度来谈谈骨导助听器的利与弊。随着智能设备的热潮,骨导概念耳机层出不穷,骨导助听器也随之火热。但只讲优势不讲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误导听损人士对于助听器的选择,耳朵树认为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真实呈现它的每一面,才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之路。
一、常见耳聋的类型:
生活经验中,我们经常发现用录音机录下来或者微信语音重听自己的声音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除了电子设备的失真外,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平时听自己的声音来自“空气+骨头”两种方式,而录下来的声音只是从“空气”传到耳朵。
这是我们人耳的解剖图(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医学美图)。对照图片,我们知道声音传入人耳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空气传播,”耳廓——外耳道——鼓膜——中耳——内耳“;另一个是骨头传导,”颅骨——内耳“。不管哪种方式,最终都是传到内耳。
耳聋主要有三个类型: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混合型耳聋。其中混合型耳聋就是前两者同时发生。
“空气传导途径被破坏”就是传导性耳聋,比如鼓膜破了、外耳道堵了、中耳发生炎症了;“内耳听毛细胞减少”甚至听神经、听觉中枢故障,就是“神经性耳聋”。
简单的理解,传导性类似于一个电灯的外接电源线坏了;神经性耳聋类似于一个电灯的灯丝断了。
骨导助听器的原理和适用耳聋类型:
骨导助听器的原理,就是将助听器放大的声音不再通过“空气传导”,而是借助人本身已有的“骨头传导”,将声音传至内耳。
无论是哪种听力损失,“骨传导”的途径都很完整,理论上都可以用骨导助听器,网上流传的大多数文章都在介绍骨导助听器能解决气导助听器的局限,类似于外中耳畸形或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等依靠气导助听器无法获取满意的听力补偿时,此时骨导助听器就是最佳的选择。请大家注意:不说前提条件,就片面下结论,是不严谨的。
实际情况是几乎主流的助听器公司都不会生产骨导助听器,骨导技术更多用于“健听人士的耳机”而不是“听损人士的听力补偿”。仅有很少一部分传导性耳聋的患者会使用骨导助听器,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几乎没有人选择骨导助听器。
骨导助听器的局限性:
1.佩戴舒适度
不严谨的观点一:骨传导助听器直接传递声音到内耳,不堵塞外耳,没有堵耳效应,没有了“闷、涨、瓮声瓮气”的感觉,避免了患者的不舒适感,整体音质较气传导助听器少失真。
耳朵树:此观点只阐述了骨导助听器没有“堵耳”的优点,却没有告诉大家在实际佩戴时的感受。以直接佩戴式举例,无论是上面我们看到的三种助听器的哪种形式,它的佩戴都是不舒服的。小编亲自到听力中心试戴了一下骨导助听器,感受就好像是我们平时长时间戴头戴式耳机后,压着脑袋和耳朵的疼痛感是一样的。
头戴式耳机是长时间佩戴才会出现疼痛感,而骨导助听器一戴上就会有疼痛感。为什么?大家忘了刚才小编告诉你们的工作原理了吗?外界收集的声音需要震动颅骨才能将声信号传递至内耳,也就是说助听器必须要紧紧贴在颅骨上,才能带动颅骨震动,否则要么不能传递,要么传递不完整或噪声明显,这就是骨导助听器的硬伤。它的确能解决一些气导助听器的局限,可是只有佩戴的人才能感受到,每天头上戴着一个紧紧勒住你的助听器是种什么感受……
2.听力补偿问题
不严谨的观点二:当外耳道至中耳的鼓膜—听骨链系统受到损伤或合并有内耳病变导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外中耳畸形和病理原因导致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腮腺炎或听神经瘤导致的单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等,依靠气导式助听器均无法获得满意的听觉补偿,可通过骨导增益来获得良好的听觉效果。
(1)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除非非常轻微,基本上是不适合骨导助听器的,就像灯泡灯丝断了,你换一根电源线并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3000Hz以上的声音,骨导助听器的功率不够。
人耳的听觉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随着年龄的增长,范围会缩小。而人的语言发声范围,主要频率是几百到8000Hz。也就是说,助听器的补偿目的是保证“语言范围”以满足语言的需要。
咱们认真看这个图,3000hz以上的音素在实际语言中为小声甚至不发声,但这部分音素直接影响了语言的清晰度和语调。而骨传导在3000Hz以上的放大能力不够。因此中重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骨导助听器的效果并不算好。
(2)纯粹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可以使用骨导助听器,但原则上应先治疗,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法完全解决听力问题时再决定是否使用助听器,可以选择骨导和气导助听器,效果没有明显差别。
(3)混合性听力损失,应先治疗外中耳问题再决定是否使用助听器。如果骨导听阈不严重(推荐低于50dB),可以使用骨导助听器;如果骨导听阈比较严重,骨导助听器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因为震动过大,在佩戴的时候就会感受到不舒服。
(4)由各种外中耳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优先治疗,无法治疗再考虑使用助听器。
(5)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以使用骨导助听器,但是没有方向性,听力损失的耳朵依旧无法听到任何声音,骨导助听器只是收集声音并且通过骨导传输到好的耳朵去听,可以提升少量言语清晰度。
举个例子,A某左耳全聋,右耳听力正常,在左耳佩戴了植入式骨导助听器,收集外界声音震动颅骨,由左边传递到右边的好耳,也就是说左边的耳朵还是听不到任何声音,只是加强了些许右耳的听力。这种只能依靠单侧耳朵识别声音的情况,对识别声音的方向还是会有局限,听不清楚来源,所以骨导助听器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3、噪声问题
在传统的骨导助听器和最近几年开始出现的需要植入的骨导助听器(骨锚式助听器),都存在噪声问题。除了外部触碰的噪声外,人体内骨头、血液、心跳也都是噪声来源。目前并没有很先进的噪声识别和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