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方人是怎样的?在哪里?

如题所述

说到鬼方,这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的一种民族。轩辕黄帝曾经就北逐鬼方于阴山以北。当年轩辕黄帝又能力跑到阴山与鬼方打架,这就充分说明了轩辕黄帝的部落与阴山并不是很遥远。石峁古城是黄帝的昆仑城也不没有有可能。
鬼方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赵国史料《世本·帝系》: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说的是黄帝直系后裔,颛顼的重孙陆终,娶了鬼方氏之女女隤,生下六子,成为楚人的祖先。值得注意的是,女隤的六个儿子皆为肋生,即腋下破出。据饶宗颐考证,肋生是印欧人特有的习俗传说,在波斯和印度皆有各种题材。根据《世本》的零星记录,鬼方也就是汉代的先零戎,为诸戎之一。
这说明,鬼方这个族历史很久远,黄帝时就有。其次说明,黄帝混迹于鬼方,互相通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黄帝也是狄。
夏商时,鬼方人南迁到陕北、晋北一带。
1965年,在陕西省绥德县义合乡墕头村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青铜器,有鼎、䍌、壶、爵、觚、锛、凿、刀、匕、戈等,器形与商晚期基本相同,但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点。
与绥德相邻的山西石楼、保德等地,也出土了与墕头相同的商代晚期青铜器。
在陕北清涧发现6处鬼方遗址,其中高杰乡李家崖发现鬼方城址,有9座房子、60多座墓葬、2万余陶器残片、10件铜器、57件石器、100件骨器。
这些遗址都是鬼方人生活留下来的。
商人卜辞中屡次出现鬼方。《易·既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高宗就是商武丁,谥号高宗。可见,谥号这东西是商人发明的。
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今本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
《易·既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山海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
此外,《汲冢周书》《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也有鬼方的记载。
从商周文献可推,鬼方大体生活在山西的大部,陕西北部。
老郭一直以为,鬼方是商人对这个民族的蔑称,鬼头鬼脑的鬼,魔鬼的鬼,不是个好字,骂人呢。
后来觉得不对。鬼还真不是商人对这个民族的贬称,是这个民族的真实名称。当然,鬼,不是鬼头鬼脑、妖魔鬼怪的鬼。
陕北清涧县李家崖鬼方遗址西城墙内出土的一件三足瓮,口沿处有鬼的符号。
从上图可以看出,鬼不是魔鬼的鬼,而是一个长着大脑袋的大人物,形象满高大的。
这就像汉字里的大,是高大的人形。完全可以把这个大理解成氏族酋长。在陕北话中,称父亲为大,原来自己的父亲是氏族首领。
鬼是本字,后来加上偏旁,写作隗媿魏,可读作wěikuí或huái,唯独没有guǐ音。到底发什么音呢?老郭不知道,估计也没人确切知道。
媿,从女,表示姓媿。
我们知道,从女字的姓,都是最原始的姓,也就是史书上说的太古之姓。说明那时还处在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
有上古原始8大姓之说,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两说差不多,你看,都有个女字旁。
媿也从女,可见也是最原始的姓,虽然不在八大家族之列。
鬼也发怀音。商朝灭亡后,周成王封给晋国开国者唐叔虞怀姓九宗,怀姓即媿姓,写了个别字,即媿姓九个氏族。
在今天陕北,有不伐老槐树的习俗,传说老槐树是老祖宗。
中国很多地方,有尊重老槐树,认为老槐树吉祥的习俗。
老槐树的槐,发怀音,字形与媿似。
陕北人称婚房为帐房,传说古代婚配在郊外设帐,这也是鬼方人的习俗。
陕北剪纸中有抓髻娃娃,正是鬼方原始图腾的生崇拜、神灵崇拜。
此外,专家还对陕北方言、陕北秧歌、伞头文化与鬼方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韩赵魏三国分晋,在山西的这个魏国,为什么叫魏呢?与鬼方,也就是媿方是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
中国有很多姓魏的人,媿正是魏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商周对鬼方连续用兵,不断征讨。《逸周书·世俘》记载,周初灭国99个,降服方国652个,斩首177779级,俘虏310230人。
《小盂鼎》详细记载了周康王两次征伐鬼方。第一次俘虏鬼方首领2人,斩获首级4812个,俘虏13081人,缴获战车30辆。第二次俘虏首领1人,斩杀首级237个,缴获战马104匹。两次战争斩获鬼方2万余人。
铭文还记载,周康王审讯鬼方首领,问为什么造反?
鬼方首领大义凛然地回答,不是我们造反,是你来侵犯我们。
鬼方首领被斩首。
在商周的打击下,靠近商周的鬼方被迫投降。投资商的酋长被商王封为侯,史称鬼侯。纣王时,鬼侯与西伯昌(周文王)、鄂侯(山西中阳县)一起封为三公。鬼侯还把漂亮的女人嫁给商王,讨好商王。
残暴的商纣王不吃这一套,荒谬地借口鬼侯女不喜淫,而将美女杀死。并以此为借口,把鬼侯剁成肉酱,醢九侯。这就是典型的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打也打不过,投降了也难免一死。怎么办?
只能逃跑。
往哪跑?
东边、南边是商,西南是周,西边是戎和其它狄,只能朝北。鬼国人踏上漫漫征程,开始了颠荡起伏、颠沛流离的悲壮之旅。
鬼方的迁徙,先秦史籍没有记载,出土的两片武丁时的甲骨卜辞,意外地给我们留下一点信息:
已酉卜,内□贞,鬼亡昜,□亡旧。五月。
另一片:
已酉卜,□贞,鬼方昜,亡旧。五月。
您看商人卜辞中的这些文字,都过去3000多年了,我们大都认识。也就是说,商人的这套文字系统,与我们今天用的一脉相承。
在英国,500年前莎士比亚的原著就看不懂了,不只中国人看不懂,英国人也看不懂,不认识字啊,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都需要翻译成现代英语。中国就好得多,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还看得懂。这也是方块汉字的优点,具胡稳定性。
周人所说的语言,属于古羌语,是一种多音节的黏着语,还无声调,是与汉语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语言系统。而商人语言单音节,多声调,正与汉语相同。
我们看周的祖先的名字:不窋、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好像是音译的,就不是今天的汉语。到后来,成了季历昌,我们就看懂了。
这说明,周的语言有一个不断中原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商化。
我们今天的汉语继承的是商的语言,也就是东夷人的语言。
其实不仅语言继承了商,大部分文化都继承了商。这就像后世草原民族一次次入主中原,一次次被汉化一样。西北蛮族周,入主中原后,也被汉化了。
可参考看老郭说的《中国北方阿尔泰化、南方华夏化》。
再絮叨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就是满人。满人入主中原后,统治中国300年,结果把自己统治没了,他们说的话比老郭还普通。当然,一些满语也进了汉语体系,如zhchshr三个卷舌音,如儿化音,就是满人他们带来的。还有马虎、磨叽、埋汰、胳肢、呵斥、邋遢、磨蹭、得瑟等词汇,也是满人带来的。满人还消灭了入声,普通话已无入声。当然,老郭还会用入声说话。
言归正传。我们发现了2片商人卜辞,对卜辞中的昜字,专家们不认识,说什么的都有。老郭看了看,这不就是陕北人天天说的飏吗?飏,音杠,逃跑的意思。3000年了,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陕北话中。老郭据此写了《3000年没弄清楚的事,让我意外搞定》。
鬼方人北逃了,商周时期,北方出现猃狁(xiǎnyǔn,音若鲜允)、荤粥(xúnyù,音若熏欲)等,还有玁狁、严狁、獯鬻、薰育等,都是猃狁荤粥的异体字,发音一样。
猃狁、荤粥原本就生活在北方,臣服于鬼方,鬼方败走了,给他们留出发展空间,于是兴起了。就像淝水之战后氐人衰落了,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乘机兴起一样。学历史就这样,能从前世推出后世,也能从后世推出前世。
也有论者说:从欧亚内陆历史的一般规律来看,鬼方当属于第二波印欧人迁徙潮挤压下崛起的一个族群,属于黄白混血人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鬼方早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200-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存在于朔方地区了,为何却在殷商中期成为大国呢?这就不得不回望欧亚内陆的变迁。
其实,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开始,欧亚内陆出现了一波新的游牧民迁徙潮。第二波印欧人(即雅利安人)扫荡整个内亚地区。考古上显示原先的奥库涅夫文化(黄白混血),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取代(较为纯粹的印欧人),由此造成了第二轮多米诺骨牌效应,蒙古高原西部的一些部族被向东挤压。与其同时,更先进的马拉战车、青铜武器等技术也出现广泛播迁。在此影响下,位于蒙古高原南部的鬼方人忽然崛起成为大国。殷商受到威胁,于是才发生了历时三年之久的鬼方战争。
鬼方于殷商时期崛起为大国,一度对殷商构成重大威胁。经过殷商和周人的长期讨伐,鬼方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滞留在朔方的归化进入中原,其贵族甚至王族,成为归化人,如怀姓九宗。也因为深知血统不同,婚姻观念严格的周人才会将姬姓宗妇下嫁给这代倗伯。
另一部分鬼方人则可能从朔方一带转移到了西北关陇一带,混入诸戎之中,即汉代还存在的先零戎,还有一些散居在朔方的,成为两周时期的赤狄/白狄、鲜虞等等。从春秋左传和公羊传可知,赤狄/白狄/鲜虞都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北方族群,他们与赵国历史紧密相关,近些年的中山国考古也显示了这批早期北方民族的文明程度颇为惊人。
至此,鬼方的面貌基本上就明朗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