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09年中考各个地方的古诗题目

谢谢啊。

  一)江楼感旧
  (唐)赵 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l。这首涛是一首典型的怀人之作,它的第一句就奠定丁全诗的感情基调。简要分析它是如何奠定全诗基调的。

  2. 本诗以虚寓实,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简要指出作者把哪些东西藏到了诗的背后。

  (二)清 平 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本词的主题是什么?简要概括本词的主要内容。

  2.有人认为本词“结语暗寓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但从全词看,这种说法显然跟主题不合。试解说一下不合的原因。

  (三)台 城
  (唐)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四)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五)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诗歌前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全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六)雨过山村
  (唐)王 建
  雨里鸡呜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这首田园涛的前两句,用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闲着中庭栀子花”的“闲”字,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七)水口行舟
  (宋)朱 熹
  昨夜扁舟雨一眦,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包含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八)天仙子
  张先
  时为嘉禾小悴,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幂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

  (九)汴 河 曲
  (唐)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其二)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汴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隋家:隋王朝。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坐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各有侧重,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案:
  (一)l、“独上”,透露出诗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仿佛见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态。这就使整首诗笼罩在了—种惆怅伤感的情绪之中。
  2. 登楼的时间,去年的另—“望月人”到底是什么人,“同来”到底是干什么,都隐藏在诗的背后,读者完全可以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诗人提供的广阔天空里自由飞翔,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二)1.主题是惜春。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于是借对春的追寻表现春天的可爱、春去的可惜以及因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惆怅。
  2.本词上片写的是惜春,下片写的是寻春不见,同样是惜春。使全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认为“自伤幽独”,则下片的意思就不是“惜春”,而成了“自惜”,前后内容就被割裂开来。
  (三)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四)1.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五)1.表现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全诗表现了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
  2.撇开自己,不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却从家乡亲人人手,想像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更突出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1.“夜如何”写出诗人内心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的心情。
  2.运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和对比(或:对照、呼应)的表现手法。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浪,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喜悦。)
  (七)1.“鸡鸣”“一两家”点明住户少,人少,突出了山村的幽静。用雨中竹林、溪水、村路、板桥这些意象突出了山村景色的和谐优美。 2.答案略。
  (八)1、前一个“春”指季节,大好春光;后一个“春”既指年华易逝,又指美好往事的青春时光。
  2、“弄”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形象地传达出花在云散的情况下,一扫不久前的暗淡而妖艳美丽的情态。(意思相近即可)
  (1、扣住“伤流景”“往事后期”。2、在阴云笼罩、暮色迷茫的情况下,花的丰姿不能展现;但云破天际,大地顿时呈现出皎洁的月光,花自展丰采。)
  (九)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有借古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赏析】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
  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一般诗人所能写得出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北京卷

  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 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答案:

  12.(10分)①(2分)D ②(3分) 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 ③(5分)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

  天津卷
  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6分)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