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发言,其他人都不说话怎样处理

如题所述

(1)在不经意间,会形成教师只与少数学生交流,而其他同学充当听众角色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提出很多启发式问题,但总会被一些很愿,也很能表现的学生抢先回答,他们成了课堂中经常发言的活跃分子。有时,教师会有意地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但问题是其他的学生往往不积极举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即便举手了,站起来交流时,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根本没法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这些学生就会被看成是不会动脑,没有动脑,不愿参与,不善参与的学生。因此,老师调整了一时间后,又不自觉地只与少数学生交流了,这一过程会显得不知不觉。

(2)随着年级的升高,班级学生会很不乐意在课堂上发言。这些学生会开始关注自己的发言是否令自己满意。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完整,有时他们怕讲得不够精彩;有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发言不一定正确而宁愿不举手发言。少数原来积极表现的学生还会因为问题的简单而不屑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些学生有时还会看一些人的起劲而在嘴角流露出一点不屑的笑意。此时,教师们往往会用个别谈心,用评语,找家长交流,或者直接用打分、评“星”激励学生,但效果也往往是一时的,道理讲得再多,效果不是很理想,现状很难改观。而教师追求课堂发言的积极、踊跃的热情是矢志不渝的,所以老师凑在一起,总会谈论学生发言的问题。在偶尔的公开课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学生的发言会相对积极些,换成随堂课,又是老样子。

我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出言谨慎是不是孩子的成长规律。此时,我们能否有效地尊重和呵护孩子的这些需求呢,再说,孩子各有不同的思维品质和学习风格,我们的课堂是否能够采取更多样化的交流方式以便让学生有效参与呢?!

其三,对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思考,以便能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学。

(1)学生的课堂发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到底该怎样定位?从当前的课堂而言,学生的课堂发言除了少数、极个别的学生主动提问外,都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回答呢?目的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了解学生知道没,例如: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谋”的意思吗?二是了解学生怎样学,例如:你是怎样记住“谋”字的?三是了解学生怎样想,例如,对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是怎样理解的?显然,对于第一个问题是检查性的目的,而第二、第三个问题,老师是想把个别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是个性化理解转化为学习资源加以利用。那么,我们再细致地思考,如果仅是检查性的,一般性地了解学生知否,这样的提问仅仅是教师的自我安慰,因为老师只能了解到一、两位学生的情况,往往老师随机地根据几位同学的发言情况,来推断学生的整体情况,这样的思维是很明显地存在统计错误的。由此,我想学生的课堂发言,更应是一种学习的资源,要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要给更多的同学以启发,因此,学生课堂发言的受众不仅仅是教师,更应是全体同学。那么,教师的提问就应该适合学生表达的需要,而不应是让学生的表达来契合教师的提问,这是否会让更多的学生愿意来表达呢。

(2)学生学习成果(包括学习方式、思维成果等)的表达是否非要用口头语言的表达方式?诚然,信息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便是口头交流,但作为越来越复杂的学习成果,是否采用多样的表达方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是否也能采用其他方式来展开课堂交流,以消除学生怕不够成熟,或是不愿直接表达的心理呢?

(3)课堂发言的质量和数量依赖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本身的体验的深刻程度,那么,我们在反思学生课堂发言人数、次数、质量减低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有没有给学生真切的体会呢,或者我们给学生反思和整理自己体验的时间够不够呢?

(4)课堂交流的层次是否太偏平化了。学生对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会形成多层面、不同深度的理解,或者会形成学习方法的多样,此时,每一位不同学生的发言其实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但我们往往追求同一层面展开的宽度,缺少每一个学生个体对这一问题理解的有层次的递进,没能形成第二次递进式的再认识。

(5)不难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发言会表现出思维品质的不同特点。例如,有少数学生老师一提问,马上举手发言,这是属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而他们的考试成绩往往只能在90分左右徘徊;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总是用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老师,但轻易不举手发言,一旦发言很少有差错,而这些学生往往是考试高分的获得者,这些孩子的思维大凡比较深刻;还有些学生,他们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总是搭不到点子上,他们的答案往往会让老师哭笑不得,会造成课堂气氛活跃的假象,所以最不受老师的欢迎,这些孩子的思维是属于发散型的。由此,不同思维品质的学生在对待课堂发言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我想表达的这样几层意思:

(1)目前的课堂发言很多是围着老师的设问转,能否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给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提供机会。

(2)我们是非要化大力气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呢,是否有更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呢?也就是课堂上非要发言吗?

(3)课堂发言的最主要价值是资源的开发,如何在课堂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

(4)课堂发言的问题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我们如何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需要认真思考。

参考资料:http://fzxpj.cersp.com/PJGC/KTGL/KTZY/KTJXPJ/200709/3252.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24
1、设计些难度小的问题,主动提问学习中差生,估计他们可以的,然后趁机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
2、课堂激励,如果是低年级可以物质奖励,比如小红花啦,五星啦,也可语言激励。如果是高年级,那就只有精神奖励了。
3、课中教态要亲切,如果有孩子回答错了,不要正面批评,而是要鼓励。对的话,自然要适机奖励了。
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及问题,让孩子们有想的听和想说的欲望。
5、课后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游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持之以恒哟。并不是哪一种方法立即就可以见效的。
第2个回答  2009-08-23
您应该是老师吧。其实现在的课堂差不多都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会增加课堂效率,您可以让他们分组讨论或偶尔幽默几句都可以让学生注意力更集中。私底下最好也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上课时就会有更多学生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而更加喜欢你听课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8-23
可以从课下多和同学交流,成为朋友,课堂上气氛就融洽不紧张,自然就容易发言,不管发言如何以鼓励为主.树立其自信.
第4个回答  2009-08-23
您是老师?我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是玩很久远的积分游戏,因为她是英语老师,所以落后的那组是背书啊啥的作为惩罚,您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也许可以如法炮制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