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谈美》读后感:美与自然

如题所述

1. 文/丹老师
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著作,是我首次接触的美学书籍。这样的书籍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深厚的韵味。泡一杯咖啡,浓郁的香气弥漫,身心与书卷一同沉浸其中,这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2. “自然美”这个概念在我脑海中曾只是简单地被理解为不需要任何雕琢的自然之物的美。如果有人感受到其不同,那可能只是说明自己的审美境界尚未达到。在阅读了朱光潜关于“美与自然”的论述后,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3. 美是否存在于物体本身?
一般人认为美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我曾一度这样认为:有些人天生美丽,有些人则天生丑陋。但这种普遍的观点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美真的是物的属性,那么每个人都应该看到并承认它,就像身高可以用尺子量一样。然而,对于美的评价却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对于同一个对象,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那么,美是否真的存在于物体本身呢?
4. 美是否是心灵的产物?
我们来看看哲学家们的观点:康德认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但具有普遍性,因为人心构造相同;黑格尔认为美在于个别事物中看到“概念”或理想;托尔斯泰则认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这些观点都极为理智,然而艺术的欣赏大多是出于情感而非理智。美感并非科学或实用的活动。
5. 当然,尽管美不完全属于物体的本性,但也与物体密不可分。例如,我们看到峨眉山会感到庄严、厚重,而看到一个小土堆则没有这种感觉。这表明物体必须先具有吸引人的美,人们不能仅凭心灵创造出美。
6. 什么是美?
这样看来,美既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有一个比喻我觉得非常贴切,美是心物结合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源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于物体,但又不仅仅属于物体,因为没有我,就无法看到形象;直觉属于我,但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没有物体,直觉就无法活动。美需要有人情,也需要有物理,缺一不可。
7. 自然美,究竟是什么?
经过实验我们会发现,许多艺术都运用规律和节奏,而规律和节奏产生的心理影响都以没有任何干预为基础。
8. 实际上,“自然美”这三个字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没有成为“美”。如果我们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经过艺术化的处理,比如我们看到一棵古松、一座高山或一湾清水,我们所见到的形象已经不是松、山、水的本色,而是经过人情化的处理。每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每个人所欣赏到的松、山、水也不一致。
9. “情人眼底出西施”。
这句话的分析很有趣。朱光潜说美的欣赏就像“柏拉图式的恋爱”。初尝恋爱滋味时,本来普通的女子在情人眼中却变成了仙子。那是因为心里所理想的女子的美点她都具备。在这个时候,我们眼中的她不只是她本身,而是经过理想化的变形。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善尽美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爱人身上,所以这个时候的爱人就是寄托精灵的躯体。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10. 美的欣赏也是如此,也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所谓艺术化,就是人情化和理想化。美感的态度不带任何占有欲,就像一朵花无论是生在邻家的园子里还是插在我们自己的瓶子里,只要欣赏,它都是一样的美。正如老子所说的:“为而不有,功成而不居。”
11. 这样阅读下来,提升了自己对美的认知,同时也为自己曾经以为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熟语找到了根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