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刘禹锡《乌衣巷》的解释及其赏析!

最好详细些,如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郎州司马,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其诗沉着稳练,格律精切,风格清新,韵味深醇,被白居易推为“诗豪”。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其实并没有到过南京,但他却有五首赋咏南京的诗,这是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的南京,在作者的时代早已经荒落得差不多是一座“空城”了,和其他怀古诗不同,诗中的景象只是诗人的想象而已,并非亲眼所见,如果“按文索骥”,想要考据出“朱雀桥”“乌衣巷”“王谢堂”这些地名的实情,恐怕只有失望了。因为诗人实际上是在读了五首关于南京的诗:《金陵五题》,才有感而发和作的。

诗人写道:朱雀桥边野花盛开,乌衣巷口夕阳斜照,当年在王、谢家筑巢栖息的燕子,如今已经飞到普通百姓家里去结窝了。

“朱雀桥边”、“乌衣巷口”,是以王导、谢安为代表的六朝豪门大族的聚居地点,想当年该是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的,可如今这里却只有“野花”“斜阳”这些充满荒凉衰败意味的景象了,“眼前”的实景暗含了诗人对历史盛衰变化的感慨,这两句是“暗比”,读者稍加联想就能领会得到。但看似易解的后两句,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六朝的燕子怎么会活到唐朝?燕子有归旧巢的习性,怎么会飞栖别处?历代诗家对这些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说刘诗“好处在较为深曲,毛病也在深曲”。施蛰存先生的解释我认为很有道理,他说问题的重点不应该集中在“王谢堂”和“百姓家”上,“旧时”才是关键。“旧时王谢堂前燕”是虚句,是诗人想象;“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实句,是诗人写当今的现实;南京的燕子,在六朝时代,常飞入王、谢家高堂大厦中去做窝,而现在,王、谢两家早已没落,他们的高堂大厦成了普通百姓的家,南京的燕子都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无论何种解释,整首诗都表达了一种“今昔盛衰”的感慨,历史的沧桑变化都蕴涵在这短短的28个字之中,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2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 誉为“诗豪”。他在远谪湖南、四川时,接触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受到当地民歌的一些影响,创作出《竹枝词》、《浪淘沙》诸词,给后世留下“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的民俗画面。至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风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六麻;可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184725.html?si=1&wtp=wk

第2个回答  2010-11-12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茂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以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感叹王谢旧居早已荡然无存。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韵译】: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

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评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引自
第3个回答  2013-02-06
译文:
  萧瑟的野草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一抹惨淡的残阳洒在乌衣巷。燕子呀,你们昔时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今日呀,飞进了寻常百姓人家那低矮的房梁。

  赏析:
  乌衣巷是金陵城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以南,附近有座朱雀桥。三国时孙吴在此地设兵营,军士皆穿黑衣,这就是巷名“乌衣”的由来。时代变迁,到东晋,此地成为王、谢等豪门世族的住宅区。当年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举措风流的贵族子弟。春暖花开,更是车水马龙,分外繁华豪奢。但到刘禹锡来此时,乌衣巷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浮桥,一名朱雀航,在古金陵城东南四里,面对朱雀门,是东晋建筑。它靠近乌衣巷,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未到乌衣巷,先过朱雀桥。所以诗在未写乌衣巷前先写朱雀桥。这时春天已到江南,但在朱雀桥边,报道春消息的既不是含笑东风的桃李花,也不是杨柳万千条,而是芜杂的野草和星星点点不知名的小花。过了浮桥继续前行来到乌衣巷,那里的风光又怎样呢?古老的街道,笼罩在苍凉的落日的余晖中,给人以萧条、荒凉之感,怎么也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车马喧阗,热闹非凡,豪族聚居,倾半天下的地方。
  一、二句都是刻画环境。除去两个地名,诗中实际就写了两件事物:野草闲花和夕阳西下。两事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尽管着墨不多,却把乌衣巷没落衰败的气氛刻画得入木三分。它用形象的画面,使人感到乌衣巷眼前的景象与春天应有的富丽景象不符,更与江南春景极不协调;同时引导人们将它的现状与它的历史情况相比,其没落衰败、今不如昔之感也就越见显然了。
  三、四两句说,王、谢等贵族第宅的废墟上,已经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燕子春来仍回原处做巢,但房主身份已经不同了。这完全像是一个即景好句。夕阳西下,燕子归巢,是春晚常见景象,诗人得以信手拈来。但通过“王谢堂”与“百姓家”的对比,亦即老屋易主,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迁。然而又不直说老屋易主,倒说燕子改换门庭,语意隽永,耐人吟咏。此外,眼前的燕子,未必是晋时的遗物,却说是“旧时燕”,言下意味着历史变迁的一何迅速,王谢的豪奢一何短暂。虽然事实上没有那样长命的燕子,但燕子能寻故巢却是事实,故诗句仍然含着一定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只觉自然,不觉悖理。这两句诗似乎毫不著力、妙手偶得,其实是十分精纯的。
  刘禹锡在诗里写了乌衣巷的盛衰剧变与《石头城》一样,并不是表达一种感伤没落的情绪,也不是恋旧。从诗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和中唐的历史状况,可以体味到诗句中包涵着很深的引古鉴今的讽刺意味。想当初,东晋豪门贵族偏安一隅,竞逐豪奢,醉生梦死,不图自振。曾几何时,他们的繁华生活便成了一场金陵春梦。就在他们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的痕迹也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连旧日的燕子也记不起他们了。诗中极力渲染乌衣巷没落荒凉的气氛,暗示了东晋王朝的灭亡是政治上腐败造成的必然结果。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堕落,与东晋有一定共同之处,志在革新政治的刘禹锡写下《乌衣巷》一诗,无异是对唐代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
  此诗感慨深沉,寄意含蓄,全借小景点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两句中包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诗歌中的哲理,不同哲学家讲的道理,就在于它与具体生动的形象分不开,而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由于哲理寓于形象,就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它作更多的引申和发挥,甚至超脱作者原来用这一形象来表达的那个具体思想。这就是“形象永远大于作家的思想”(高尔基)。所以,这两句诗与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一样,至今还常常被人们引用,表达深刻的道理,使这些饱含哲理的古老诗句,放出新的思想光辉。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译文:
  萧瑟的野草在朱雀桥边盛开怒放,一抹惨淡的残阳洒在乌衣巷。燕子呀,你们昔时飞在王谢宅里那高大的华堂,今日呀,飞进了寻常百姓人家那低矮的房梁。

  赏析:
  乌衣巷是金陵城的一条街,位于秦淮河以南,附近有座朱雀桥。三国时孙吴在此地设兵营,军士皆穿黑衣,这就是巷名“乌衣”的由来。时代变迁,到东晋,此地成为王、谢等豪门世族的住宅区。当年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全是衣冠楚楚、举措风流的贵族子弟。春暖花开,更是车水马龙,分外繁华豪奢。但到刘禹锡来此时,乌衣巷早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浮桥,一名朱雀航,在古金陵城东南四里,面对朱雀门,是东晋建筑。它靠近乌衣巷,是从金陵城中心到乌衣巷的必经通道。未到乌衣巷,先过朱雀桥。所以诗在未写乌衣巷前先写朱雀桥。这时春天已到江南,但在朱雀桥边,报道春消息的既不是含笑东风的桃李花,也不是杨柳万千条,而是芜杂的野草和星星点点不知名的小花。过了浮桥继续前行来到乌衣巷,那里的风光又怎样呢?古老的街道,笼罩在苍凉的落日的余晖中,给人以萧条、荒凉之感,怎么也难以相信这里曾经是车马喧阗,热闹非凡,豪族聚居,倾半天下的地方。
  一、二句都是刻画环境。除去两个地名,诗中实际就写了两件事物:野草闲花和夕阳西下。两事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所以尽管着墨不多,却把乌衣巷没落衰败的气氛刻画得入木三分。它用形象的画面,使人感到乌衣巷眼前的景象与春天应有的富丽景象不符,更与江南春景极不协调;同时引导人们将它的现状与它的历史情况相比,其没落衰败、今不如昔之感也就越见显然了。
  三、四两句说,王、谢等贵族第宅的废墟上,已经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宅,燕子春来仍回原处做巢,但房主身份已经不同了。这完全像是一个即景好句。夕阳西下,燕子归巢,是春晚常见景象,诗人得以信手拈来。但通过“王谢堂”与“百姓家”的对比,亦即老屋易主,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性变迁。然而又不直说老屋易主,倒说燕子改换门庭,语意隽永,耐人吟咏。此外,眼前的燕子,未必是晋时的遗物,却说是“旧时燕”,言下意味着历史变迁的一何迅速,王谢的豪奢一何短暂。虽然事实上没有那样长命的燕子,但燕子能寻故巢却是事实,故诗句仍然含着一定生活的真实。所以读起来只觉自然,不觉悖理。这两句诗似乎毫不著力、妙手偶得,其实是十分精纯的。
  刘禹锡在诗里写了乌衣巷的盛衰剧变与《石头城》一样,并不是表达一种感伤没落的情绪,也不是恋旧。从诗人的政治立场、态度和中唐的历史状况,可以体味到诗句中包涵着很深的引古鉴今的讽刺意味。想当初,东晋豪门贵族偏安一隅,竞逐豪奢,醉生梦死,不图自振。曾几何时,他们的繁华生活便成了一场金陵春梦。就在他们居住过的地方,他们的痕迹也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连旧日的燕子也记不起他们了。诗中极力渲染乌衣巷没落荒凉的气氛,暗示了东晋王朝的灭亡是政治上腐败造成的必然结果。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堕落,与东晋有一定共同之处,志在革新政治的刘禹锡写下《乌衣巷》一诗,无异是对唐代封建统治者敲响警钟。
  此诗感慨深沉,寄意含蓄,全借小景点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两句中包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诗歌中的哲理,不同哲学家讲的道理,就在于它与具体生动的形象分不开,而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由于哲理寓于形象,就使得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它作更多的引申和发挥,甚至超脱作者原来用这一形象来表达的那个具体思想。这就是“形象永远大于作家的思想”(高尔基)。所以,这两句诗与诗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一样,至今还常常被人们引用,表达深刻的道理,使这些饱含哲理的古老诗句,放出新的思想光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