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三首梅花绝句的原文、解词、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陆游

1.闻道梅花坼晓风
2.幽谷那堪更北枝
3.雪虐风号愈凛然
这三首

这首诗的首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写梅花绽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晓风”一词,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傲然情态;

第二句中则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化用柳宗元的“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然而柳诗以此写思乡之殷,陆游以此写赏梅之痴,在情感上又有悲与喜的不同。

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面对梅花盛开的奇丽景象,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这种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把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试在脑中拟想,能令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其二

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先用“幽谷”二字,点明梅花生长在阳光很少的深谷中,接着又写它枝条朝北,迎着寒风,这就揭示了梅花所处的环境对它多么不利。在这样的地方,它自然花开得晚,但是它并不在乎,靠“自分”二字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品格。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这其实正是进入诗人更加切肤的感性世界的“诗眼”所在。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的痛,他一生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天衣无缝的描述中,用到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眼:“那堪”、“更”;

更有一个双关气很浓的“北枝”,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读者可以理解到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这是含苞之梅。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的入木三分。诗的后两句,诗人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梅花的“高标逸韵"和“层冰积雪"联系在一起,以“层冰积雪来”烘托梅花的“高标逸韵",进一步突出了梅花不畏严寒、傲对霜雪的气节。

这首诗中的梅花,开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都十分恶劣的环境中,正因为如此,才显示了它非凡的品格、气节的风度。诗人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崇高操守的思想境界。

在写作上,陆游圆熟地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幽谷”、“北枝”,“层冰”,“积雪”等词语一再描写环境之艰苦,生长条件之恶劣,这样反衬;突出了梅花“高标逸韵”的品格和风韵,从而使这首诗格调高雅,视觉感清晰。全篇比兴深婉,境界幽远,风格高朗,是陆游咏梅诗中的佳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3
爱国,悲伤的情感
第2个回答  2010-11-13
  七绝·梅花绝句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在层冰积雪时。
  赏析:
  幽谷,人迹罕至的山谷;
  更北枝,说的是,梅树的枝条还是向北生长的。
  自分,自然应该是;
  高标逸韵,超逸的姿态和优雅的意韵。

  全诗总起是说: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但是它的高标逸韵你可知道?……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酷烈的严冬时节啊!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
  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这是含苞之梅。可以说,这是我曾见过的,写得最好的——含苞待放的——雪梅诗!只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诗人的笔力!
  然而,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首诗充其量只欣赏了一半。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天衣无缝的描述中,用到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眼:“那堪”、“更”;更有一个双关气很浓的“北枝”。
  这其实正是我们突破表层意象,进入诗人更加切肤的感性世界的“诗眼”所在。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陆 游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陆游的原词是他坚贞不屈的品格的写照。陆游生活在金朝派兵攻打宋朝的时代,面临山河破碎的现实,他力主抗战,然而遭到的却是投降派一次次的打击和排挤。词中那株生在荒郊野外的梅花,在断桥边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将临,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这显然是陆游不幸遭遇的缩影。陆游虽然饱经摧残,屡遭打击,但矢志不移。他就像那株梅花一样,不想去争艳夺宠,任凭百花的妒忌与排斥,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坚定的信念和坚贞不屈的品格。

  七绝·梅花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同是咏梅,这首绝句,诗人却是以奇特的幻想、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他对梅花的深情厚爱。诗开头两句描写梅花开放的景象。以“香雪似海”的形象比喻写出梅花开放的繁盛热烈。三、四句作者发挥其浪漫的想象能力,运用大胆的假设,创造出一种诗意雪梅交融的艺术境界。一树梅花一树诗,一树梅前一放翁,梅人合一,物我两忘,颇有庄周梦蝶的意蕴。全诗没有一字明确写到爱,然而诗人听到梅花盛开时的狂喜,愿身化千亿与朵朵梅花相互诉衷肠的爱恋之情,却在形象生动、圆熟流丽的诗句中表达殆尽,不愧为咏梅名作。

  朝中措 梅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这首咏梅词,虽通篇不见“梅”字,却处处抓住梅花的特点着意描写。作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借梅花以自喻。梅花与人熔为一体,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含蕴其中,寄托遥深。全词寓意深婉含蓄,余味悠长。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首二句咏花而见本意,余皆借梅自喻,飘零孤恨,其冷淡绝似寒梅。但梅花虽未逮秾春,而东皇先识,胜于百花,尽有江上芙蓉,一生未见春风者。放翁受知于孝宗,褒其多闻力学,授枢密院编修。虽出知外州,书生遭际,胜于槁项牖下多矣。故其结句自伤亦以自慰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