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灯下漫笔》主要是说什么?

鲁迅的文章应从哪个角度去看待?

这篇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

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作者通过“同化”“生活美”等实例,指明中国人民历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礼教纲常’”。作者认为这种文化培养着中国人民的忍辱,苟安,压制的社会性格。

由于这种文化在古代中国获得长期广泛认同,给人民带来畸形的满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作者比喻:“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扩展资料: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

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争斗的乱世又出现了。“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面。

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并不能实现他们的替天行道,解民于倒悬,甚至建立平等天国的理想,而只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也就是鲁迅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为日后的“圣天子”的统治驱除顽敌,扫清障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下漫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作品。这篇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讲解了人们在危难之中容易”降格以求“的保命心态,引申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史现状,判断出中国历史中人民”做人而不得,只能做奴隶,甚至常常连做奴隶也不得“的处境;并从劳动人民地位的角度,将中国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作者通过“同化”“生活美”等实例,指明中国人民历史地位形成原因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礼教纲常’”。作者认为这种文化培养着中国人民的忍辱,苟安,压制的社会性格。

由于这种文化在古代中国获得长期广泛认同,给人民带来畸形的满足感:“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作者比喻:“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由此,作者认为:在中国社会文明中,有人能“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表达出作者批判封建文化,希望青年摆脱这种文化束缚,抛弃这种文化的想法。

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扩展资料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出自杂文集《坟》。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感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

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作者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的低价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这本来是一大损失,但作者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钱可以度日。

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下漫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灯下漫笔》是《春末闲谈》的姊妹篇,既曰漫笔,就说明文章结构自由灵活,先从具体的事件产生联想,引入本题,然后抓住论题,联想广泛,引用丰富,层层剥笋,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专制愚弄国民,愚民成全专制。二者皆被批判.

  ①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②三个逐渐升级的诊断,构成了作者思维的三大跳:先从自己兑换银元的心态写到民族的普遍心态,由具体到一般,得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这一论断;然后由现实到历史,阐述造成这种普遍奴化心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奴隶地位,“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接着从原因到结果,从中国人的奴隶地位出发,把中国历史归结为两种奴隶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

  ③论述上层层逼进,环环相扣,从具体到一般,从现实到历史,从原因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十分周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漫笔”之二:要抓住全文最后的高潮:“这人肉的筵席现在还排着,……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蓄势”:不仅是理性分析的推演,更是情感的酝酿,一步步逼到顶点。请分析这一过程,并从中体会鲁迅杂文的逻辑力量与抒情特性。

  (2)以上几个石破天惊的论断,不知惊醒了多少中国人。如果你的灵魂同样受到了震动,试写下你的读后感。也可以联系扩展性阅读的篇目,写一篇《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剖析》。

  《灯下漫笔》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

  第二部分:“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

  《灯下漫笔》两部分要点及其联系:

  第一部分要点:

  鲁迅对几千年一直延续和积淀的民族心理进行深入探讨,指出它奴化心态的实质。

  第二部分要点:

  鲁迅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它依附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揭露了它“吃人”的本质。

  两部分内在联系:

  前者从民族心理对中国历史反省和解剖;后从民族文化角度对中国现状进行揭露。两部分结尾重叠反复,但又各有侧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0-16
从历史的角度,而且是中国独有的由奴隶思想和中庸之道统治了2000余年的封建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