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大明亡在他手上的朱由检,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 ,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
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崇祯帝死后,清上庙号怀宗(后取消),南明弘光帝上庙号思宗,旋改毅宗,隆武帝上庙号威宗。清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放眼明朝,二流人物居多,尤其到了末年,怎样区分二流和一流,很简单,一流可以力挽狂澜,二流不能,说他袁崇焕是二流一点不冤,当他说五年复辽的时候已经可以判断是了。问题是为什么要朱由检为袁崇焕的事情埋单?说什么杀袁崇焕是自毁长城,我不这么认为,纵容袁崇焕杀毛文龙才是自毁长城,朱由检唯一的错就是错信了一个车大炮的人,还当了真,认真就受了伤,伤愈了心肠就硬了,心肠硬了手就不听使唤了。

从袁崇焕的下场看,朱由检太狠毒,很多人说这就是朱由检的短板:感性、女性特质、由爱生恨,我个人觉得还真不是因为这个,由爱生恨能扯上一些边,女性特征真谈不上,相反他很理智,是因为保全意识痛恨结党才凌迟了袁崇焕,崇祯初年,一个少年从兄长手上接过江山,是时的江山已风雨飘摇,接手是死,放任更死,他不能不接,他杀阉党,惩贪腐,裁冗员,树新政无处不是陷阱,其实他没有什么选择,选来选去无非两条路走,一条自己折腾死,另一条看着别人折腾死,他选前者,因为他不想像他哥他爸他爷那样看着家业被人玩垮玩坏,他想自己做一次主。

由检幼时丧母少年丧父,父亲不得宠,好不容易熬来皇位,却做了大明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哥哥上台加速了政体的腐化,到自己接手的时候,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积弊难返,“明朝”这件生物体基本已经宣告死亡,只是分彻底死亡和植物人两种状态,而选择哪种状态完全取决于朱由检的个人态度。

从朱由检上台后种种表现来看,他是致力于国家中兴的,但时不我待,最好的机会已经在隆万改革的后期丧失了,加上万历三十年如一日的怠政和建奴人民的崛起,基本上已经回天无力。加上魏忠贤的简单粗暴,基本上就折腾得这个王朝只有最后的一口气了,朱由检的出现的意义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上三代赎罪和找回明王朝应有的最后体面。三百年前,为驱逐蒙古人回草原,朱元璋因运而生,带着一种顽固的农民思维来运作这个帝国,守家护院般经营着这个国家,不抢人一毫,也不会许人一分,保守到脚。子孙多承袭了这种保守农民的特质,这也就解释了有明一代为史上最硬一朝,朱由检也不例外,甚至将这一特质愈演愈烈:崇祯从政勤勉,不止当朝,在历代皇帝中鲜有与其相比者,节衣缩食,内帑几乎无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是不如人的人,一个对自己严格的人对别人严格有何不可,尤其当他是皇上的时候,这毫不过分,但诸臣误上,换五十相也无济于补,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严厉苛责刻薄寡恩,崇祯一直被诟病,在所有对朱由检的评价当中,除当年明月外没有一人给他一份怜悯和尊重,谈其功过是非用的全都是以果导因成王败寇的思想。其实结论很简单,崇祯从掌国到殉国,表现出所有的激进和极端和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故事都只是为了证明一点:

他不会低头,也不会妥协,宁折不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6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8
是个无可救药的皇帝,大杀功臣,使得收复辽东成为泡影,杀魏忠贤肃清阉党后又将魏忠贤厚葬,他在位是,明朝经济崩溃,根本不能与魏忠贤专权时相比,所以说他昏庸无能,刚愎自用,典型的昏君
第3个回答  2019-10-08
是个SB,被东林党骗的亡国的二愣子。工商方面不加税收反而不要税收,一天到晚想着剥削农民。肯定明朝玩蛋啊。他爹难道不知道魏忠贤坏吗!可是他知道魏忠贤能对抗东林党啊,能让国库充足,国内没有起义。哎,可怜的明朝啊!
第4个回答  2019-10-08
后世对崇祯皇帝的评价是比较客气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自杀,认为他是有骨气的,认为他是满腔抱负、励精图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认为他是勤政勤俭的,认为他的不幸是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但是从崇祯一生的事迹来看,他实在算不得一位好皇帝(其实不应该简单的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是我实在不敢把“明君”这两个字用在他身上)。先抛开他狂妄自大、多疑、猜忌、反复无常等等重大的性格缺陷不谈,就从他做事的初衷和实际行动来看,他虽有雄心抱负、虽有强国之心、中兴之愿,勤政是不错,但是他既没有强国之能,也无用人之明,更无爱民之心 先说强国之能。崇祯从17岁登上帝位到30多岁自缢身亡,在位近20年,只有铲除客氏和魏忠贤一件事堪称办的漂亮,其余再无一件佳绩。在他即位之初明朝还没有走到腐朽亡国的地步。他并没有唐宗汉武那样的英明睿智和雄才大略。其实也很简单,把崇祯的所作所为和他的对手皇太极做个对比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崇祯的昏聩无能了。
再说用人之明。纵观崇祯在位之时,人才济济,贤臣良将数不胜数。但是崇祯认为满朝没有一个好臣子能够辅佐他。崇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在他的臣子和身边的人身上,认为全是他们误国误君,而自己则全无责任。比如什么(原话忘了)“我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告李闯的要“保存我的太庙,杀光我的大臣,爱惜我的百姓”,其实更说明他的昏庸无能,毫无用人之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崇祯在位十几年,光兵部尚书就换了十几个,平均不到一年一个,而且多数被杀。像熊廷弼、袁崇焕这样的忠臣良将一个个都被他收拾光了,当然就会“满朝文武再无可用之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