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如题所述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阿拉卡塔镇。他自小在外祖父家长大,13岁时,迁居首都波哥大,18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后因内战中途辍学,进入新闻界,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马尔克斯为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善于用避实就虚、以虚喻实的曲折、夸张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他认为这是用拉美人的认识方式来表现拉美现实的“真正的现实主义”。

他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1967)、《家长的没落》(1975)、《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迷宫中的将军》(1989),中篇小说《枯枝败叶》(1955)、《恶时辰》(1961)、《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1961)、《一件事先张扬的人命案》(1981),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1955)、《格兰德大妈的葬礼》(1962),电影文学剧本《绑架》(1984),文学谈话录《番石榴飘香》(1982)和报告文学集《米格尔·利廷历险记》(1986)等。

《一件事先张扬的人命案》是马尔克斯为反对智利军政府,宣布“文学罢工”而停笔8年之后重新握笔写成的一部中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虽以30年前哥伦比亚发生的一件命案为题材,但作者并未详述凶杀的细节和编选曲折的故事,而是采用看似平铺直叙的笔调从多种角度描述凶杀案的原因和背景,探究造成悲剧的根源。其创作意图,要通过这桩命案来反映哥伦比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落后面貌,嘲讽权贵,鞭挞封建意识和仇杀行为。这篇作品虽然用的是“来访”式记录体手法,有着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的结构形式,但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犹存。

《百年孤独》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预感和预兆、循环的时间观念、神奇的夸张、颜色的象征以及“意象”手法等等,在本篇中均有所运用。另外,文字精练,结构严谨,因而小说出版后,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仅在哥伦比亚,两周内即售出100多万册,打破了拉丁美洲所有文学书籍的出版纪录。

1982年,“因为他的长短篇小说把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勾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反映了拉丁美洲大陆的生活和斗争”,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